《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这么火?
我认为每件事的成功都绝非偶然,一定都是“蓄谋”已久。《舍尖上的中国》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就是该片的成功所在。
把美食融入到一个人物生活和故事当中,介绍美食的同时将故事娓娓道来,令观众不觉入境,相比于那种枯燥无味像历史般说教地介绍美食和食材的片子,这种观美食听故事的更显得真实又富有情感,观众更易于接受。
从古到今,食物都是国人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论丧事喜事,美食都极易和细腻而含蓄的情感相连,观美食动真情,轻易拨动观众的小心弦。而***拍摄的美食图和制作过程,总感觉身临其境,美食近在咫尺,不觉对美食垂诞不止。在镜头和画面中展现出来的各地美食生态和民族文化,美味中夹杂着点历史情感,不由得感叹美味的起源。为制作团的用心良苦,真诚的态度点赞。
《舌尖上的中国》有了前面如此优质的效应,加上现如今网络的发达,传播的速度快到惊人,所以说该片的成功是一种必然的事。我想
这个“适逢其会”就是一种“蓄谋”。
1:团队功不可没。但从表面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会令人反感。镜头细腻清晰,色彩明快,尤其是镜头角度、镜头转换逻辑以及声画配合上都给人舒服甚至震撼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犹如在亲自跟随美食从选材到成型的整个过程。正是这些艺术上的修饰,使得“舌尖”自从一播出就让人耳目一新,一帧帧画面观来如饮甘露。可见舌尖的制作团队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敬业精神,所以说,制作团队应当是头功一件。
2:重要的不是美食,难以割舍的是情怀。对于家园、故乡、节日等贴近生活场景的感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所产生的细腻而含蓄的情怀,极易引发共鸣。而无论是结婚嫁娶、久别重逢还是一家团聚,中国人都惯于用食物来表达这些含蓄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完美的把美食与这些情怀糅杂在一起,让人不觉观美食而动真情,成功拨动了观众的小心弦。在丧文化盛行的今天,不少人对生活多多少少有些悲观情绪,而在“舌尖”的故事当中,又不乏有这样的主人公,他们来自平凡的市井,凭着自己一双手来支撑生活。这些正能量的故事,无疑又给不少观众打了点鸡血。
综上可见,《舌尖上的中国》不单单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透过美食的窗口来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人的生活。美食本身可能并不是重点,在这部片子中,美食只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在第三季当中更换了解说,在预告片出来的时候,当人们听到的配音不再是李立宏老师的嗓音时,有些网友发出悲观论调,有人甚至说只有李立宏的声音才能让观众产生饥饿感。这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不习惯而已,实际上当第三季播出之后,观众并没有因为配音的换人而降低节目带来的享受,或许原因就在于这部纪录片最珍贵的不在于食物本身亦或是配音,而在于美食背后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火,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美食纪录片。
影片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特色美食。既有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也有小街小巷的特色美味小吃。影片也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对美食做了特别的寻找和描写。这个纪录片以美食的视角和主线,不仅纪录了各种古老和当下的美食,也对美食周边的人、家庭、生活、城市进行了描写。总体而言,这部美食纪录片,非常优秀,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态度,对美食对家的心情。
2.《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高水准的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第一季只有7集,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镜头由中国70个不同地方***集而来。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整个剧组以极高的水准完成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拍摄。
3.《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中,每一个美食背后,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关于家庭的,有关于孩子的,有关于老人的,有关于生活的,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工作的。这些特色美食不仅让人喜爱,而且也能点燃远游人的乡愁。这些美食不仅给生活增加了味道,也为每个家庭带来了不同的生活味道。影片内的种种美食和家庭的故事,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