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月六吃什么饭好?
小时候听老前辈们有句老话:6月6稔子单个熟。意思是那个年代家里都很穷,6月6山上的稔子渐渐熟了,孩子们就到山上去摘野果吃,亲们,你们都吃过稔子吗还是听过那句老话??
你好!我是楚香村,一个爱生活爱美食的宝妈!
今天是六月初六,如果我姥姥还在世的话,今天一定又会给我们做芝麻焦饼吃,而且六月初六这天还是姥姥的生日,那天妈妈一大早就会去大队部的屠夫那里割一大块猪肉,顺便在村里小卖部里带上一些果子,骑着***杠自行车,弟弟侧着身子坐前面的大杠上,而我则是在妈妈刚起步时跟着小跑几步,两腿发力跳起来坐在自行车后座后,一路颠簸二十多分钟到姥姥家。
如今姥姥已经不在了,不过六月六这天妈妈还是会做芝麻焦饼,现在条件好了芝麻焦饼比以前的味道更加丰富,却时常想念小时候姥姥做的原汁原味的焦饼。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小时候吃的焦饼的做法:
食材:面粉、芝麻、盐
步骤一:先把芝麻冲洗干净挑出杂质,沥干水分后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加入适量的盐,然后用清水和成一个稍硬的面团,盖上湿布饧面什么半小时。
步骤二:饧好的面团揉一会,然后搓成细小条,切成大小均匀剂子,把剂子撒上干面粉后压扁,擀成一个薄薄的大圆皮。
步骤三:把锅烧热后放入饼坯,小火慢慢煎,煎到面饼发硬,铲出来晾凉,晾凉后就是香脆的焦饼。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焦饼不再是单一的咸味,可以有甜味的还可以有牛奶味的,煎焦饼也不一定非要用土灶台的大锅煎了,可以用烤箱烤也可以用电饼铛煎了,不愿意做的还可以直接买炉子里烤制出来的。
我是楚香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农历六月初六在我们老家(河南滑县)这天早上会炒面,就是把小麦面粉放在大地锅里小火炒,炒时要不停的翻,炒到面粉发黄,散发出一股香香的味道,炒好之后,把炒面粉晾凉,然后用筛网筛一下,把杂质或大块的疙瘩筛出来,留下精细的面粉收藏起来,等吃的时候,把炒好的面粉放到碗里,加入红糖或白糖,用开水烫面,边加水边搅拌,弄成糊妆,,稀稠可依据自己的喜好(类似现在的芝麻糊),吃起来香香甜甜的,据村里的老人说吃了可以预防拉肚子,这就是我们那六月六的习俗,从我小时记事起就有这样的习俗,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家到这天炒炒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忙着上班,也没有地锅了,有人想吃到集上的蛋糕店买一包,有卖现成的,六月六早上炒面散发的麦香味儿越来越淡了!好怀念儿时的味道!
六月六,貌似也不是特别普及的节日。
但在丹霞山里的一些乡村,六月六这一天会制作蕉叶糍,甜的,咸的都有。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蕉叶糍的制作并不难,调好米糍,***下美人计蕉的叶子包裹即可。但米糍的调制需要功夫,水要恰到好处,蒸熟,摊温热时,包裹蕉叶,然后再上大锅里蒸熟,即可上桌。
我个人很爱蕉叶糍的原生态,米糍爽口,一下可以吃好几个,直到很饱,哈哈
随州美食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中国,其中有一句话让壹周君记忆深刻:“我的故乡只有一小块,她就在我们的舌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味道它永远伴随着我们,可能就是一口家乡的水,一碗妈妈做的饭,一颗爸爸摘下的枣,他属于不可替代的记忆和留恋。那么提起随州,随州人心中也有一个版图,且听壹周君慢慢说。
说起饼子,湖北的饼不算少,有黄石的港饼,九江的发饼,咱大随州在饼的队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随北喜饼。有网友曾经评价,吃过了很多饼,包括了李庭广饼,***喜饼,都比不过朱店的芝麻饼香。
朱店位于随北的殷店,这里的喜饼做得最好的,当属刘师傅一家,他们是老两口,一身只做一件事,做饼,做了40多年的饼。刘师傅的喜饼好吃,秘诀就在于死纯手工土灶做出的喜饼,刘师傅谦虚地说,他们做喜饼,其实并不像大家想的难么神秘,而是用足了耐心和毅力。刘师傅的喜饼,颜色亮黄,饼子松软,外皮有点硬,但是放入口中,却又不是死面一团,里面的馅子更是有讲究,每一块喜饼里,口包含了冰糖、冬瓜糖、花生、芝麻。
听起来,喜饼不是啥高大上的食物,但是做得好,功夫要守到家,比如,刘师傅的饼,不是用烤箱一次大规模烤制出来,而是用土灶烘熟的,刘师傅和爱人两个人同心协力,用完全的土灶来烘熟,而且还坚持用烧材,如果要保证饼不糊,就需要一个人全程盯牢,基本上是在靠体力在支撑,基本上,整个过程,都是靠刘师傅一直是在不停的走动和站立,不时地观察喜饼烘制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没有熟,几分熟,要烤到到位,这就是一个手工艺人对纯手工制作的一份坚守。一生积累的技艺,凝结为这一块块的喜饼。才能让我们品尝到这一份平凡而简单的味道。
拐子饭跟拐子没有啥关系,拐子在武汉话里面是大哥的意思。但是在随州,他是一种盛行的传统风味小吃。至于啥是拐子,那就是猪脚嘛。拐子是猪脚部分的“活肉”,所以口感上是油而不腻,特别有嚼劲。好的拐子饭,师傅会精选猪脚拐子部分及猪肘子肉,精心红烧放在瓦罐里用小火慢慢炖,而且在随州,拐子饭是必须早上吃,真实名副其实地“吃早饭”。
最喜欢的随州美食
1、广水滑肉
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美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成菜特别鲜美爽口,不用细嚼就滑入喉咙,称此菜为“滑肉”。
2、拐子饭
湖北省广水市马坪镇陈申涛先生首创的著名特色小吃。它以拐子的油而不腻,猪皮厚而胶质丰厚。而赢得广大食客的喜爱。
3、平林鸡汤
平林鸡汤以萝卜鸡汤、板栗鸡汤、枸杞鸡汤、人参鸡汤、老母***汤、乌骨鸡汤最为常见,其特点是汤清肉酥,味道鲜美
4、腐乳肉
乳腐肉就是指运用豆腐乳浇在烧好的生猪肉上边,另配上一点蔬菜而制作成的菜式,是随州市的特色美食,备受本地住户及游人的钟爱。
5、随州春卷
马上过小年了,究竟是农历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这个真的是因地而异,而且不能说南方还是北方了,我这样说吧,我的家乡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乡镇不同或者村庄不同,小年的日子都不一样。我们镇一直都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我们市区北边乡镇唱凯是腊月24过小年,但我们旁边有个郑村却也是24,反正就是很乱,南方的村庄又大多独姓,我们村全部都姓饶,旁边村都姓郑,所以我感觉又似乎会与姓氏有关,但目前主流的应该是24过小年,23的也有,25的也有,不过其他的日子目前倒是没听过。
北方人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去这天是祭灶的,我见过灶王爷的画和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联:一家之主。过小年需送灶王爷上天,也是图吉利,灶王爷嘴上不要忘了抹些糖在上边,意思是贿赂灶王爷汇报时要说好听的,嘴甜点。当然人也是要借光吃点灶糖,也取嘴甜之意,从过小年起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无论大人小孩见到亲戚朋友都要说吉祥话,拜年话,以取吉祥之意,也算是给灶王爷长脸,不管怎么说,灶王爷在天上给你说好活,你不能打脸。只是现在这些传说真的变成传说了,一些年轻人也很少见祭灶之事,也没见过灶王爷什么样子了。但过小年的传统还在,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发杨光大。勿忘传统。提前顺祝大家新春快乐。谢谢。
我老家在湖北的襄阳,老伴是河南的南阳过小年都是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现在随儿子居住在湖南,按当地民俗过的是腊月二十四。所以,我们家这两天都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又称灶王节、谢灶、祭灶),民间称为过"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
这天,因为是送灶王爷升天,所以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东北三省兴吃“灶糖",就是一种麦芽糖,取意“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升天"。现在我们住在湖南株洲就是吃圆粉,攸县的粉特好“恰"!
说了半天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
古时候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二十五。地域也有区分,北方过二十三,南方过二十四,江苏[_a***_]还把正月十五当小年。
诚谢邀请。
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村庄的风俗(河南省周口市),过小年是农历腊月廿三日,与我村相距仅仅三里的五营张寨,过小年就是农历腊月廿四日。为什么?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一带天塌地陷,待一切归于平静之时,千里沃野,地广人稀,于是,皇上下令整村迁徙。据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是由山西大槐树那一带迁徙过来的,还有人说是从山东大枣树那一带迁徙过来的,无论是何时何地迁徙过来的,已经无从考证,反正都是外来户。当人们逐渐安居乐业之后,有本地姓张的弟兄五人,外出做人意,从江南回归桑梓,天塌地陷时,他们躲过了一劫。现在,回到故乡,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于是,弟兄五人随处找到几处地方,算是暂时定居下来。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五营张寨,即五个张寨。起先,外来人与本地人同样过小年是农历腊月廿三,但是,姓张的本地人,每逢年关,就灾病连连,请高人指点,原来是过小年不当,应改为腊月廿四,方能保护本地人平平安安。
有何为证?脱掉鞋看脚小指,本地人与外转人确实不一样。迁徙过来的人,脚小指趾盖不完整,发软,用手指一抠,就能够扯去趾甲。而姓张的本地人,脚趾盖硬且大,与外转人有明显区别。在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过小年的那一天,家家祭灶,用糖抹在灶上,意欲行贿封口,乞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百户的代言者,一年到头,家家户户的实际状况,他最知底,谁家穷富,谁家尊天与否,他老人家全部知晓。每年的小年廿三(或廿四)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工作,大年初一五更时再次回到人间,所以人们在给灶王爷的画像配的对联是"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去,初一五更回"。有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祭灶祷告时,切莫忘记祷告灶王奶奶。为什么?你想啊,灶王爷在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去升天汇报工作之前,灶王奶奶的枕边风也是至关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