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美食社团的自身优势评价?
加入美食社团自身的优势具备,第一,要对美食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平时生活中总是不断去观察美食的制作过程和美食的使用反馈,第二,要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这样能够做到对美食的调查和追踪,去记录美食的在顾客中的反馈情况,第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进一步提升对美食的感受能力。
在大学里搞了个美食协会,能搞哪些活动呢?
2、精品活动:“野炊活动”,“冬季健康饮食活动”,“中韩饮食交流会”,“食雕展”等等。
3、特色活动:做菜经验交流会,学做豫菜,各地风俗交流,学习模仿食雕制作。
4、与其他协会的交流:与韩语协会共同举办“中韩饮食交流会”。
5、与校外的交流情:与烹饪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地方小吃该不该被协会统一管理?
地方小吃本来就是小众口味,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问题,不适合流水线统一配方统一管理的事。再说了,地方小吃说白了是一方小老板们辛辛苦苦一点一点儿积累人脉积累下来的,各有各的口味,那个协会什么他们懂什么?会打饼子还是会熬卤炖肉?他们管理,他们指挥,知道面怎么和,肉怎么剁?给他们二斤面打几个饼试试?
如果我说很多所谓的“协会” 是可有可无的组织,大家认同我的看法吗?一些所谓的协会,有经得过广大同行的支持和认可吗?他们搞个这样那样的协会,很多同行根本就不知道。等到他们知道他们所在的行业里还有一个所谓的协会的时候,很多往往都是在对簿公堂的时候了。再者,那些所谓的协会作用是什么,他们的存在给同行们带来了什么收益?很多所谓的协会,他们搞自己的所谓协会,生意人干自己的生意,根本没什么关键也没有什么帮助,更何况有些所谓的协会还对同行下刀子,这样的协会究竟是什么东西?
就地方小食来说,有个统一的协会肯定是有益处的,但是并非这些所谓的协会应该给地方小食带来实际收益才能称得上真协会,否则他们的存在就没意义,难道只会收钱而不会办事?这就不是协会了,而是收保护费的那个了。
如何看待天津成立的煎饼果子协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天津的煎饼果子是由于下乡返城后没有工作或是退休后收入低家里的孩子们多没成家,迫不得已才在家门口买煎饼果子,那时鸡蛋自己拿,果子为了吃个脆就在果子铺买现出锅的,或经济条件稍差点的买煎饼果子就买素皮,为了提味就加葱白丝,后来也被人认可。那时经济条件没有现在好,物质没有现在的丰富,品种单一,所以那时的人做东西追求精益求精,好东西都是出自人心,没办法,生活所迫,收了煎饼果子摊,有的还要在胡同口卖上一天的冰棍,想想那一代人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
不敢说煎饼馃子是天津人的信仰,但是天津人对煎饼馃子确实特别较真。对食物的执着,是每一个吃货的权利,更何况“煎饼馃子”在天津早点界是顶梁柱一样的存在。如今,“煎饼果子”又漂洋过海,名震世界。天津的吃货们就更会捍卫“煎饼果子”的纯洁了。
《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之后,红姐的煎饼馃子受到热捧。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煎饼馃子分会”也应运而生。煎饼馃子分会会长宋冠鸣说出了 全体天津人的心声:加火腿、辽参等五花八门配料的煎饼馃子不正宗。宋冠鸣还表示将制定团体标准,让更多的从业者有标可依,按标作业。
“煎饼馃子协会”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有的人表示,“煎饼馃子协会”想要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对煎饼馃子进行规范,以改变目前五花 门配料的现状,从而保护“煎饼馃子”这种传统食品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所谓的保护“最正宗的味道”做法是极端的。
当然,有标准化是好的。近年来,湖南、四川、陕西等地相继推出了地方小吃标准。这些标准,无疑推动当地传统饮食的发展。而天津市质量管理研究所和知名的煎饼馃子摊的摊主正在积极的制定煎饼馃子的统一标准。有了同一的标准,煎饼馃子的正宗血统才能保留。在沾煎饼馃子全城 处女座的天津,保护“最正宗的味道”做法其实也无可厚非,必经天津老百姓认。
但其实,并不必较真“煎饼馃子协会”的标准。首先协会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对从业者而言只是参考依据,谁出摊前也不会给协会打个电话,说我今天是按你们的标准配的料。有道是,众口难调,不正宗的煎饼馃子未必就不好吃。我家楼下原来有个煎 饼馃子摊还出过紫米的煎饼,说实话味道还是可以的,也有人就爱这一款。我认为,天津煎饼馃子的正宗血脉要保留,一些新鲜的口味也可以尝试。应该保持包容并蓄的心态,在固守传统口味的同时,不排斥创新口味,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才是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