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来历: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壮族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习俗一 赶歌圩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歌圩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习俗二 抛绣球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作为定情信物。
习俗三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习俗四 包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或者叫三月节、春季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一种认为是因为三月三日的地支是巳,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巳代表着驱邪,所以在这一天进行祈福祭祀会带来好运。
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比如向神佛供奉香烛、祭祀祖先、请神卜卦等。另外,三月三也是祈求驱瘟疫的节日,因此在江南地区,还有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就是放龙舟。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彩龙舟,并将其放入江河中,以驱走瘟疫。
此外,三月三也是女儿节,人们会举行婚嫁仪式,赏花赏景、游戏剪纸、舞狮龙、踏青郊游等活动。在南方地区,人们还会***摘野菜、吃青团、打春牛等,庆祝春天的到来。三月三的风俗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蕴含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神明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二,三月三的风俗
1、三月三之前,每家每户都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等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做成白、黑、红、紫、黄、紫五色糯米饭。
2、鸡蛋煮熟之后染上色。男女手上拿的彩蛋是传情之物,男孩对某个女孩感兴趣,拿彩蛋去碰女孩手中的彩蛋,让男孩碰则代表同意。两个人就一起把彩蛋吃下去。
3、抢花炮:每只参加的队伍人数要有八人,队员要有技巧的躲避各种攻击之后冲进对方的炮台,将花炮放入对方炮台算得分。
4、绣球传情:绣球是赶制的,用十二花瓣变成一个圆球,十二花瓣表示十二个月份,上面有那个月份的花朵。把豆粟或棉籽装进绣球里,连一根丝带,装饰珠子,表示纯洁的爱情。
5、打扁担: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表演者手里拿扁担,围在长凳等旁边,表演的人会根据节奏敲击板凳,或扁担。打扁担是壮族人民表达对美好的一种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