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烹饪的方法?
古代“小火锅”烹调法。
古人的“小火锅”可直接放在餐桌上为肉羹保温。
战国时期,温鼎的改进型设计更为专业,并趋于简捷、方便,盛食器(鼎)与加热装置分得很清楚,对燃料的利用更充分。此时,这种加热、保温器具已不称为盘鼎了,新的叫法是“温炉”。
与暖炉一样兼有加热功能的还有燎炉,主要供烤火、取暖用。而刘胜所在的时代,除了暖炉外,一种更为方便的“染炉”也大为流行,这在西汉贵族墓中多有出土。
染炉又有“染杯(桮[bēi])”、“铜杯”、“烹炉”、“铜炉”等多种叫法,一般用铜铸造,由炭炉、接灰盘、盛水杯组成,染杯体积较小,可直接放在餐桌(食案)上为肉羹保温,方便进食。
从结构上看,这种染炉颇像现代的“小火锅”。因为杯体小,有学者认为染炉是一种“温酒器”。但不论是哪一种说***确,用于饮食保温是无疑的。由于现代流行的火锅就是从温鼎这类保温锅变化而来的,有学者直接就将这种温鼎称为原始火锅。
烹饪技艺千变万化,其方法无外乎烤、烹(煮)、炒三大类。烤和烹操作相对简单,从原始社会便是人类烹制食材的主要手段。炒需加油热炒,所以烹炒的出现要相对较晚一些。古人烤食的多半是肉,称之为“炙”,做法与现在类似,我们东北俗话叫做撸串,就是用金属签穿肉在火上炙烤,汉代画像就有了撸串的概念图。看来撸串还是蛮久的。
《礼记》一书对膳、食、饮、烩、脯、羹、珍等,从原料搭配、烹调方法到调味要求,都做了专门的记述。对调味的要求是“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礼记》已基本概述了烹、煮、烤、烩、炮等多种烹调方法和要求,从这个来看,古人物资再匮乏也不差吃一顿的。
涮煮的历史也是非常长,平时煮肉多用镬,大锅煮肉叫做鼎,后来汉代将粗笨的陶釜,青铜鼎改为轻薄小巧的铜釜,古人云:大道至简,这句话在烹调中同样适用,以前做菜需要好几个人,单锅炒菜更加方便,为了简化烹饪的繁琐,后来就发展炒菜,炒菜是后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炒菜开始就成为主要的烹饪技艺了,五百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展为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等多种烹饪方法,看见没有,中华美食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歪果仁的古人还在摸索牛排烹饪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已经煮排骨汤涮火锅炒肉片吃了。
古代人发明了哪些美食?
古代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合当时的材料发明了许多美食流传至今。我们就选取几种大家所熟知的介绍一下。
面食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的主食品种。尤其是面条,更是老少咸宜、风行大江南北的食物。在我国,面条种类繁多,可以说在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当你身处异地他乡,一碗连汤带水的面条下肚,瞬间就忘记了陌生,有了家的感觉。
面条在古代从周朝时期就有记录,到了汉代被叫做“汤饼”,是一种类似揪面片的食物。经过时间的沉积之后,到了宋代,面条迎来了***展。宋朝时面条与今天类似,其“长条”形状已经定型,并且面条种类繁多,其“长寿面”的寓意也被大众普遍接受。至元朝时期,有了挂面。这是面条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面条成了易储存的食物,对面条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明清以后,面条已经有了各地独特的风味之别,我们今天可以品尝到各种口味的面条,实在是老祖宗们的馈赠。
最早的火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可以说,有了锅,就有了火锅。当然,那时的火锅不是今天的火锅,只是在锅中涮煮食物的一种方式。
到了元代,随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火锅的变种涮羊肉开始在饮食界有了一定的地位。相传涮羊肉是忽必烈在行军打仗途中为解决饮食不方便的问题发明的。传统的涮羊肉,在煮沸的清水中把切成薄片的羊肉快速烫熟,出锅后蘸着韭菜花食用,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羊肉的原汁原味。
时至今日,涮羊肉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大家普遍喜爱的一种美食,并且随着食材的丰富,涮羊肉的口味越来越多,极大的满足了我们对食物味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