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指的是?
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
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东北农村特色文化,在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东北的大炕。早些年是有土坯垒成的,后来发展为用砖砌成的,住的感觉虽然很硬,但是在冬季非常舒服。
在吃的方面,特色美食首选猪肉炖粉条和小鸡儿炖蘑菇等等,特点是大盘菜。在***方面当然是东北的大秧歌儿了,东北农村没有更多的***活动,晚饭后人们仨仨俩俩集中到广场扭秧歌儿,热热闹闹的场面 非常温馨。
天水馓饭是一种什么美食?
馓饭是甘肃天水一带的传统美食,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已经吃腻了精米细面和鸡鸭鱼肉,所以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到农家乐品尝农家饭已是一和时尚。馓饭的制作很简单,水烧开后玉米面一把一把撒入沸水中并不停用筷子摔动搅拌,防止有小面疙瘩产生,稠度合适,不能太硬,然后小火焖熟,金灿灿充满原生玉米香味的撒饭第一道工序就成了。下来是佐菜的制作,酸辣洋芋丝,辣椒炒茄子,都可,但最经典的是农家酸菜,用沸水将酸菜淘洗2遍,最后不要沥开水份,酸菜上面放上红干辣椒面,蒜泥,鲜姜丁,食用盐,用烧八九成熟的胡麻油熟透调料,然后搅拌上桌,盛上馓饭,再浇上酸菜汁,就着香辣酸菜,和其他佐菜,那个香啊,确实让人难忘!
我是甘肃会宁的,从小妈妈就喜欢吃馓饭,搅团,荞面片片,油面棒棒一类的,哎呀对于我们兄妹三人来说简直就是上战场,我哥说的,荞面油面扎嗓子,根本咽不下去,我和我姐还凑合吃一点,我哥一口都不吃,小时候最怕吃这几种饭了。
初中以后住校了,每周六周末回家,妈妈都是做的好吃的,印象中很少吃这类饭了,一直到上中专,这几种饭差不多从我印象中消失了,生活中几乎没有存在了。
然后我从兰州来到银川,认识了老公结婚以后,我婆婆又把我记忆中的饭找回来了,但我莫名其妙喜欢上了,并不像小时候那么排斥,相反还挺喜欢吃,一大家人除了我公婆,其余人都不吃,就我啥都吃,我婆婆还夸呢,我啥都不嫌,嘴壮,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因为真的香,还是怀念小时候,想念妈妈的味道,老妈在兰州照顾孙子,对于现在的我,吃到她的饭就是一种奢望,所以这种想念寄托在了馓饭搅团上,吃到嘴里都是香的,再搭配酸菜,炒点土豆丝,哎呀绝了,流口水啦,下次回家就让婆婆安排上,解解馋[比心]
馓饭是拿豆面做的,很好吃,做起来也简单,锅里倒几碗水,拿一碗豆面,一手放面,一手用筷子转圈绞,绞成厚胡,拿筷子能捞着就行,再炒个卷心菜,韭菜,想吃辣椒可以放,但是馓饭还要会吃,这是甘肃美食,天水做的最好,陇西的也不错。
我是老天水人,首先感谢您对天水家常饭的关注!
在此回答中,我首先要正一下“馓”这个字,便于天水老乡和外地朋友对这个家常饭的熟面交流。
‘馓’的字音,这个的音不符合天水人方言发音,普通话这个字读sǎn,天水方言是四声,而这个字没有发四声的读法。
“馓”的字意,这个字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油炸的食品,古时环釧形,现在细如面条,呈栅状。”而天水sàn饭的制作及形状根本不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这个字不论音和意,都不能恰当的表现“天水sàn饭”的。
我认为天水的“sàn饭”应该是这俩字表述“糁饭”比较恰当。
“糁”有“sǎn”这个读音,意思是“方言,指煮熟的米粒。”音和意都和天水的“sàn饭”很接近。因为天水糁饭就是一种煮熟的玉米面稀饭,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由于玉米加工面粉都是用石磨或石碾子加工,没有现在加工的精细,几乎就是小粒状的。这种家常饭在三十年前是天水农村人秋冬季节最常见的主食。次从分田到户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玉米面逐步退出了主食菜单,现在天水糁饭成了农民人秋冬季的休闲美食了,也被一些进城的农村人带进了天水市去及周边县城小吃美食店,成了一些市民的休闲美食了。喜好人群主要是天水农村出身的中老年人,这可能既是一种休闲享受,也是一种对乡音乡情的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