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饮食 羌族饮食丰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辅以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蔬菜品种多样。传统的饮食有搅团、玉米蒸蒸、“金裹银”或“银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猪膘肉。人们普遍吸兰花烟,还喜欢饮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2、服饰 羌族服饰朴素美观,风格独特。各地略有差异。其中,汶川县的龙溪、绵虒、雁门,理县的蒲溪,茂县的赤不苏、黑虎、三龙、渭门,北川县的青片,松潘县的镇坪等地服饰具有代表性。 头饰,男女包头帕。赤不苏一带的妇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状的青布上绣有花纹,用银牌、环扣点缀。黑虎乡的妇女以白布帕包头(被称为“万年孝”)。 3、建筑 羌族多数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带筑屋造房,由几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 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汉代称“邛笼”。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 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 4、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5、民间工艺 羌族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以挑花、刺绣最为出色。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不需图稿,信手绘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绣成绚丽多彩的成品。 题材取自世间万物,用挑、扎、绣、勾、纳、提、拼、扣、纤等多种针法,单用或混用,绣于头帕、衣服、腰带、裹肚、围腰、鞋袜、香包等局部地方,美观漂亮而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羌族
四川北川清明节习俗?
祭扫:扫墓是唐代以来的习俗,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后来逐渐合并于清明节,成为清明的习俗。这是对祖先的缅怀方式,也是团聚族人的方式。
踏青:古时称为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中欣赏春天的景色,郊外远足,也称为春游。踏青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节令性民俗活动,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人们会到野外折下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这是一种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殷切期盼的传统习俗。
***清明菜做清明粑:“清明耙”是古代四川吃货们的节令食物,其来源与寒食节有关,人们制作清明耙是为了把最生态的食品献给祖先。
头上戴柳叶符:四川地区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
清明泡***:当地人在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认为土地菩萨的生日,要祭土地诞辰。于是农家就会在这一天将春耕需要的***泡起来,为春耕做准备。
***摘鲜嫩的清明花,和着面粉做成清明花馍馍:这也是北川人清明节除扫墓外的另一个习俗,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是清明时节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