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神头的由来?
博山炉的简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 洛阳 名工铸为***山,千斲復万鏤,上刻 秦 女携手仙。”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之七:“共听茅屋雨,添炷博山云。”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半篝残火听譙鼓,一缕名香裊博山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人表面轻松实则沉重的诗句?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这是辛弃疾 罢官后写的一首 词,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 变卖所有资产 ,投到耿京抗金队伍之中 ,出谋献策 诛杀叛徒 意气风发,渡江到南宋 ,积极上书,美芹十论如果实现,失地收复,国家统一指日可待。
然而昏庸的宋王朝错负这位爱国词人,质疑并压制他的领军北伐,失利了还怪罪辛弃疾。你说我们的词人憋屈不。被 冷却了热忱的辛弃疾只好把满腹的郁闷倾吐到词句里 ,好像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是收复失地的愿望难酬又不能直说啊,这哪里是豪放派的风格啊,相信大家感受到了词人心情的沉重了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出少年与成年对愁的两种人生感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以什么为一体写出了什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以愁为中心,书写了少年时期和现在两种不同的人生愁思。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归国遥·春欲晚》这首闺妇思远之作,该如何了解赏析?
⑴谢家池馆——即谢娘家之意,这里是指***家。据《唐音癸签》载,李太尉德裕有美妾谢秋娘,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德裕后镇浙江,为悼亡妓谢秋娘,用炀帝所作《望江南》词,撰《谢秋娘曲》。以后,诗词多用“谢娘”,“谢家”,“秋娘”,泛指***,妓馆和美妾。又:六朝已有“谢娘”之称。如《玉台新咏》中有徐悱妇《摘同心支子寄谢娘因附此诗》,故以“谢娘”为谢秋娘之说,恐非。
⑵金缕断——指柳丝被行人折断用以赠别。金缕:形容柳条细柔。
⑶风乱——纷乱。如风吹散的意思。
⑷云雨——本意是山中的云雾之气。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所以,后人常用“云雨”来表示男女欢合,有时也用“高唐”、“巫山”、“阳台”等,表示这一意思。“画屏云雨散”,是指在画屏掩蔽下,男女欢情已经消散。
⑸博山——香炉。宋吕大防《考古图》:“博山香炉者,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涧气蒸香,像海之四环,故名之。”《花间集》中,“博山”一词共出现五次,皆指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