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古时候,帝王的谥号的给予是有规则的,叫“谥法”。继任皇帝和朝臣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对已经去世的上任皇帝给予评价,商议之后给出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皇帝的“谥号” 。
民国学者王国维根据出土文物文献考证,认为最早的谥法始于西周中期。
根据“谥法”定义,谥分为三种: 美谥,平谥和恶谥。
美谥是对皇帝的颂扬褒奖,比如,文,武,宣,明,睿,等;
平谥表示对一个皇帝的一生充满了同情,怜悯和惋惜,比如,怀,悼,哀,思,闵,等等;
恶谥是对皇帝的批评,典型的如,炀,灵,厉,幽,荒,等等。
谥号为“仁”,基本上是符合以下条件:
“蓄义丰功,慈民爱物,克己复礼,杀身成仁,能以国让,利泽万世,率性安行,功施于民,屈己逮下...如天好生,教化溥浃,慈心为质,惠爱溥洽...”
所以,赵祯被谥为“仁”,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位有道明君了。
太后刘娥临朝十余年病故,赵祯亲政,这时有人跑来告诉赵祯: 你的生母是李宸妃,是被太后陷害而死的。赵祯当时极为愤怒,但查实之后,发现生母死后得到刘娥应有的葬礼,于是不再愤怒,而是感叹“人言岂可尽信,大娘娘平生分明矣”,并为刘娥评定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
宋仁宗,大家知道“仁宗”是皇帝的庙号,也就是说这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是其死后,对其一生品行的高度概括。在宋仁宗以前,从来没有帝王,冠以“仁”的庙号。
起码从庙号可以看出他的“仁”是前无古人,至于表现在哪里我们来举例说明,仁宗曾在有一次外出散步中,频频回头看向随从,却不语什么。回到宫中,却急忙向嫔妃要水喝,还说道:“赶快拿水来,渴死了”嫔妃就纳闷了,问道:“您怎么不向随从要水喝呢?”仁宗回答:“我回头看了几次,没见他们带着水壶,也没敢问,一问,他们必定要受重罚了。”
再来一条,仁宗在吃饭的时候,牙齿居然被一颗沙子硌得生疼,各位是不是觉得厨子要玩蛋了。结果他赶紧吩咐边上的侍女:“你们千万别声张啊,要是传出去,今天做饭的人可就要判刑了。”
感动啊,落泪啊,想想现在点个外卖动不动就差评的,吃个饭刁难服务员的,看看人家仁宗,九五之尊啊,还能设身处地的为下人着想。
历史上明君不少,但是能被称为仁君的,确实不多,毕竟泥人还有三份脾气呢,你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那也有被进谏到发脾气的呀。可是你看看仁宗,包拯进谏时能把唾沫星子喷到皇帝脸上去,处理仁宗亲戚时一点面子都不给。随便换个皇帝叫他退休了,不杀他已经算给面子了吧,搁仁宗呢,居然还重用包拯。
不得不说,仁宗是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他宽厚仁慈,诚心纳谏,礼贤下士。执法如山包龙图,实施新政范仲淹,古文运动欧阳修……这人才济济啊,社会全面发展啊,经济繁荣,就连大家熟知的交子,也是仁宗时代的。
俗话说温饱思***,搁别的皇帝,富起来了,不是去打仗,就是下西洋,要么下江南,要不后宫佳丽三千整起来,可是人家仁宗呢?自己富了,也不忘了老百姓,“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这些都是用来安置救济穷人的,堪比当代红十字啊。
仁宗到底“仁”到什么地步,在他驾崩时,整个宋朝哭声震天,大臣哭,百姓哭,商人放在生意不做,在那里哭,乞丐也哭,连不谙世事的小孩也哭……这些都是自己子民,可是理解。令人诧异的是,当消息传到辽国时,辽国的百姓居然也哭了,这辽国皇帝更是抓着使者的手嚎啕大哭起来,你敢信这是曾经兵戎相见的宋和辽?之后辽国甚至为仁宗建了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的历代辽国君主像祭祖一样地供奉仁宗画像。
一个没有太祖的雄才大略,也不似徽宗多才多艺的仁宗,这名声绝对是宋朝18帝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