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茶特点?
蜀茶的特点不仅仅是入口醇香,还有蜀茶的茶香味道浓郁,外形也是极具观赏价值的,从茶叶的形态,到汤色,近乎完美
既然大家都知道蜀口茶是属于绿茶类,那肯定也知道蜀口茶的正确冲泡方法了吧,用8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去冲泡蜀口茶就可以了,而且最适合冲泡蜀口茶的茶具是玻璃杯,再到盖碗或者是茶壶,这三种方式大家都可以选择,一天饮用蜀口茶的分量不超过5g比较好,这样冲泡出来的蜀口茶,才可以更加浓淡适中。
大家说说历史,到底是冲茶的茶壶器具出现的早?还是中药罐子出现的早?
煮药或泡茶,都要有相应的器具才行,而最好的器具莫过于陶器。陶器属土,土性敦厚;煮药不伤药性,泡茶增益茶香。
甑皮岩遗址,处于距今天12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件成型的陶器,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这些陶器,是当时的人们用来煮食物的。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这些残片进行了研究,结果令人惊讶。经测定,这些陶器烧制时的火温很低,火温小于或者是等于250度。也就是说,这些陶器是用树枝柴草为燃料烧制而成。由此我们判断,人类刚学会用火时,就已经具备了烧制陶器的条件。
有了火,人类可以把食物拿来烤着吃。有了陶器,人类就可以把食物拿来煮着吃,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然而陶器的出现,只是为“药罐子”和“茶具”的出现提供了基础的硬件。因为“药罐子”的灵魂是《汤液经》,茶具的灵魂是《茶经》。
俗话说,是人就会生病。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同疾病展开斗争。原始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一些治病救人的办法,比如***、灸等。而对于药草,当时没有现代人的提炼加工技术,只有用煮成“汤药”的办法进行治疗。中国人使用“汤药”治病,相传是从尹伊开始的。
根据传说,我国的首部医药学著作是《汤液经》,相传此书是商朝开国第一功臣尹伊所著。
尹伊这个神仙一般的人,实在是太天才了。他老人家不但治国理政是把好手,还是厨师界的祖师爷。尹伊甚至由“厨”入“医”,以道家思想的五行理论为指导写出了《汤液经》,描述用汤药治病救人的道理。此书对张仲景和孙思邈等人的影响很大,奠定了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基础。
我们在肯定尹伊是天才的同时,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汤液经》这样有自成体系的理论,还有具体操作方法的书,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写得出的。此书应该是尹伊在对前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
以此而论,在尹伊生活活的时代,汤药这一中医常用的治病之物,应用已经成熟了。专家考证尹伊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6世纪,距今天已经将近4000年了。也就是说,药罐子的成熟使用至少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 然而中药罐到唐朝才有
茶边柜的历史?
茶边柜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作为茶具摆放和存储的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边柜逐渐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具有装饰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在明清时期,茶边柜逐渐演变为实木制作,雕刻精美的家具,成为富裕家庭的标志。
随着现代家居装饰的发展,茶边柜也逐渐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成为家居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几千年文化,而承载这个文化的就是茶水柜,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茶水柜的来由,发展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茶水柜的不断演变变化。
茶水柜,总的来说是一种可以放置茶水,茶壶,杯碟,食物等物品以及可存放餐具的家具,茶道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追本溯源的话茶水柜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神农发现茶后,世人先是当药用,再作饮品用。西周时,四川茶已作为贡茶进贡周朝廷。至汉代,饮茶逐渐流行。唐代时更加盛行,西安、洛阳、湖北、四川等地,“以为比屋之饮”。至宋代,饮茶已成为人家每日不可缺少的七件事之一。如何植茶、制茶、煎茶、煮茶、点茶、冲泡茶,茶人讲究技巧,形成茶艺。而形成茶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茶水柜。
诚然,几千年前的茶水柜跟现在的茶水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过每个时期的茶水柜都有其时代特征,那时候的茶水柜从严格意义上不能定义为茶水柜,只是一个能够盛放餐具,茶叶的简单器具。没有固有的造型,也没有精美的外观,不过那也是现代茶水柜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随着茶艺的形成,茶道的逐渐完善,茶水柜也不断的发生改变变化。人们越是注重茶道,茶水柜才慢慢地兴起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的茶道,发于神农,起于西周,盛于唐代。在唐代,中国的茶道可谓走到了空前的高度,于此同时,茶水柜也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人们会更加注重茶水柜的外观,造型,便用性,实用性。唐朝的茶道已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