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近海有什么鱼?
我国海域辽阔,在渤海、黄海、南海、东海中都有分布。但是若要论品质最好,国内公认是舟山一带海域出产的带鱼,鱼身宽厚、鱼肉细滑,鲜美异常,更是在国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好吃的带鱼”。
2.大黄鱼
大黄鱼是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备受国人偏爱。珍贵的黄鱼不仅金灿灿的卖相极好,而且肉质肥美鲜嫩,无论是各个餐饮店还是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只要有以大小黄鱼入馔的菜肴便可尽显亮色。
3.蝤蛑(yóu móu)
马面鱼
马面鱼学名为绿鳍马面鲀,嵊泗人一贯叫它剥皮鱼或是橡皮鱼。马面鱼一是长得像马,二是鱼皮厚韧,所以马面鱼做菜都要先剥皮。马面鱼不起眼,其实是仅次于带鱼的我国第二海洋经济鱼类,东海最盛产。
七星鳗
七星鳗喜爱在礁石洞穴里生存,嵊泗岛礁无数,最适宜七星鳗生活,嵊泗人一般叫它们沙鳗。去嵊泗海礁钓沙鳗,很有挑战。
东海,是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岛以及朝鲜半岛与日本***岛、琉球群岛等围绕的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
广阔的东海大陆棚海底平坦,水质优良,又有多种水团交汇,为各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和越冬条件。是中国最主要的良好渔场,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舟山群岛附近的渔场被称为中国海洋鱼类的宝库。
孔望山石象来历?
位于东海之滨的连云港市附近的孔望山,是一座算不上挺峻的土色泛红的石山。然而,在古代,确切说在300年以前,它还是座三面环海的半岛,是历代文人墨客登高观海的胜地。相传孔夫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由此得名孔望山。
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石窟造像,但其中最早的斧凿之声在哪里呢?不在敦煌,也不在龙门,却在远离佛教发源地的孔望山。在孔望山东西长17米,高8米左右的赭***崖壁上,依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105尊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
造像大小不一,坐卧跳立,各具神态。造像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和本行故事为主,同时也有表现道教题材的雕像。这些雕像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造像前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圆雕石像和石蟾蜍,石象前有碣形石碑座,相传是秦始皇时期秦帝国东门的象征。
东汉后期,在这里修东海庙,供奉东海神君,使这里成为早期道教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孔望山还有胜迹归云洞,也称龙洞。传说有黄龙在这里潜心修炼,功成后飞升而去。龙洞呈前低后高椭圆形,南北长250厘米,高80厘米至150厘米不等,宽140厘米。洞内石壁光滑,小巧玲珑。龙洞曾被古代僧侣用作石窟寺,后来以巨石封门相当长的时间。从北宋洞门被凿开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篆隶行草各类题刻30多处,许多题刻堪称金石佳作。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摩崖造像东侧约30米。是一就自然的椭圆形巨石通体雕琢而成。日前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象。石象重200多吨,长5米,高2.4米,象牙长0.7米。据石象左边雕刻的驯象人衣冠服饰考证,石象的雕刻年代大约是东汉末到魏晋初,石象脚踩九瓣莲花,整个雕刻体现出汉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