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不合常理吗?
问: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不合常理吗?
答:合乎常理。
一个人,没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没经历人生的饱和、沧桑,很难定下心来。范柳原就是一个心无所定的人。
范柳原芳龄32,长期居住在国外,是一名家财万贯的私生子。
在国外过惯了灯红酒绿的日子,长期放浪,心无居所,心里及其没有安全感。
回国后,又因为争夺财产,闹得与同父异母的兄妹意见不合,起了敌视。
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情况下,接受相亲,遇见了白流苏。
白公馆曾是有名的公馆,后因为实力不足,变得颇为普通。白流苏是白公馆里的六小姐。因为与前夫不合,被家暴,离了婚,回到娘家。
前夫死的那天,所有人都劝白流苏,回去奔丧,继承家产,准有好日子过。只有白流苏一人拒绝:离了婚还去守寡,让人家笑掉了牙齿。
所谓的“不合常理”是他们太世俗了吗?
白流苏离婚回到娘家住,遭到了哥哥嫂子们的一律嫌弃,她离婚分的钱也让哥哥花光了,嫂子天天说话夹枪带棒,声声入耳,句句扎心。白流苏到母亲跟前哭诉,母亲把头偏向墙的一边,年纪大的人装糊涂是维持生活秩序的唯一良策。白流苏心里乱了方寸:这屋子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然而没有人听她的哭声,那是乱世,***都忙着醉生梦死。
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道不尽的伤心事,不说也罢!
转天来有媒人上门,一来为白流苏找到老头,二来为三哥的女儿介绍出国留洋回来的范柳原。大家把三哥的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簇拥着去陪同相亲,没想到被白流苏不声不响地就挖了墙角,范柳原看上了她。
一场意外的相遇拯救了白流苏的困境,然而范柳原对她的感情若有若无、若深弱浅,白流苏和范柳原相互试探,步步为营。然而爱情的游戏他们还没有玩够,香港就陷落了,浓重的末世情绪把两个人的铠甲全部瓦解,终于彼此坦诚相待,成全了佳话。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所以这是—
《倾城之恋》。
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太脸谱化了,当然可能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大众喜欢简单的非黑即白 ,喜欢好人坏人俗人雅人的绝对人设。
而张爱玲的原著并非刻意写爱情,更多写的是人世的无奈,身不由己 ,心底的苍凉孑然,相逢的忐忑偶然 ,相爱的琐碎心事,男女在关系发展中的进退考量。
那个倾城,是说在脆弱的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漂泊在外的两个人才真的决心就此相依为命下去,多少有点乱世取暖的意味, 而非爱的刻骨铭心。
所谓真情,也是渐渐的在相处中小心翼翼培育的真情,经不经得起雨打风吹都难讲。可是那样的情形下,也无法再细细考量,匆忙决定,就是这个人了,在一起吧。像两片风中的羽毛,贴合一处,零落于尘。
张爱玲的***巜倾城之恋》写的比较简单,世俗,电视剧则反之把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写的像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较量,我喜欢电视剧版的,最后两人因为爱而在一起也算是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
这里要用原著的最后一段来回答。
“香港的陷落成就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事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香吟吟的站起身来......***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可不简单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按照张小姐的说法,故事而已,如有雷同,请诸位看官一笑置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