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鼎盛让人交口称赞的赣菜为何就一下失传了?
大家好,我是枫雨!
我老家广东,我先生老家江西赣州!作为一个江西的外来媳妇,我说说对赣菜的评价,同时说说我对赣菜失传的看法。
这个问题我跟我先生讨论过很多次了,之前几年我们一直住在深圳,每次外出吃饭,他说想吃赣菜,我说好啊,哪里有? 有什么好吃的?不如举手表决吧,一家三口两票否定了!
为什么?
赣菜餐厅少!
现在让我回忆最喜欢的十道赣菜?我冥思苦想,对不起,我就记得一个民间煨汤!其他的粉蒸肉、扣肉、这些川菜、湘菜的吧!说到汤肯定广东的老火汤好喝,赣菜有的,其他菜系也有,赣菜没有的,其他菜系也有!
我个人觉得赣菜最好吃的是农家特色菜,比方我觉得还不错的宁都大块鱼,但是这种也只能是私房菜,老板就是主厨那种!
还有一点,江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菜,哪怕同为江西赣州人,石城的肉丸,隔壁县宁都不一定有!宁都大块鱼在石城也很难看到,很难形成统一特色的饮食风格。
父母做过的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我就不说父母了,我就说说我奶奶她老人家的故事!
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到西部新疆去生活,在新疆经历了小学到高中,期间也回过自己的老家一次!我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剩下我奶奶自己把5个孩子拉扯大,很是不易。我爸去到新疆,我奶奶就跟着我伯伯生活。我记得那是2007年,我大学放寒***,就回了趟老家!我奶奶听说我要回去,就把八月十五的月饼给我留着!
当我回到家时奶奶把,苹果和月饼拿出来时,我泪入雨下,月饼已变质长毛,苹果既然还很新鲜!我眼含泪水吃了口苹果,苹果已没什么滋味,剩的都是水份!月饼变质没吃!此刻才知道我在奶奶心里的位置!家里我最小,是最小的孙子,也许老人都疼小的吧!后来工作也没时间好好回去看看她老人家,很内疚!直到听到她去世的恶嚎,明白我都好久没去看看她了!姑姑说奶奶走的时候还喊我的名字!奶奶也与2018年逝去,享年95岁!现在经常会梦见,会想!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好好的陪他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天!
我爸大我妈十岁,当年我爸家里很穷,兄弟好几个,娶媳妇是很困难的事,但是我爸就凭着一张嘴用几百元钱就说服了我外婆,把我妈嫁给了他(那几百元钱还是我爸和我妈结婚后慢慢还的)。尽管我妈很不情愿,但是那个年代还是父母说了算,自由恋爱的很少。究竟我爸在我外婆面前说了什么,至今仍是个迷!
其实我爸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平时很少说话,听我奶奶说我爸读书的时候,由于排行老大,家里有活就不能去上学了,有一回一个月没去上学,结果去上学后仍然考第一,这说明我爸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是命运很坎坷!本来当年当代课老师,是很有机会发展的!但是家里没人干活,总往回叫,后来就没有再去教书,成为一名木匠,劳苦一生!我爸的一个同学学习远不如我爸,人家开始教书,后来当上副镇长,一生悠闲没受过苦,退休还有退休金!老爸虽然很聪明,自学了木匠,别人做好的成品,他一看就会做。那又怎么样呢,在那个还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年代,辛苦一生,早早就离开了人世!
记得老妈无数次的提起,有一次爸爸买了六元钱的鱼,妈妈和爸爸打了一架,因为那是家里全部的积蓄(真的是一穷二白的年代)!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会心痛不已,如果爸爸不这么早离开,我会天天给他买他爱吃的鱼,可是一切都已来不及!我亲爱的爸爸一天也没享受过这种想吃就吃想穿就穿的生活!真的是白来世上走一朝!愿爸爸在天堂安好,过上了想过的生活,女儿会一直为您祈祷!
这个故事我之前讲过,小时候,我车子坏了又刚好走到我亲大爷家的门口,想借他家的车子去上学,我大爷言辞拒绝,他眼睁睁的看着我眼圈通红的走了。
这个事情对我的打击很大,所以,我很难过很伤心的回家了,并且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我妈妈。
我妈妈没说话,让我换了辆车子,去上学。
等我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妈妈已经给我买了一辆很好的二手车,花了50多块钱。
那时十几年前的事了。
我现在内心丰盈心底善良,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年幼时,父母对我的养育。
单说一件事,父亲在我当兵离家那一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发动破旧的柴油三轮车,准备送我到镇上***点。那年冬天来的特别早,12月份已经天寒地冻,早晨特别冷,车发不着,父亲提前架好柴草烧了开水反复淋烫水箱,近前一看衣服都被水浸湿了,父亲说没事,又趴在地上生火烤发动机箱,用他本就单薄的臂膀一遍遍的发动三轮车,直到三轮车“突突突”的响起来,父亲满头汗水头发冒着丝丝白气,手和衣服上全是泥水油污,扶着车把手好一会没有缓过来,洗把手,转身把车厢里的被子、褥子铺好,此时天已经放亮,父亲叫了一声母亲,他妈,都准备好了吧,好了,就走吧。看了一眼穿戴整齐的我,咧嘴一笑:走吧。一路寒风凛冽,父亲一路无话,到镇上的***点,点名,点验一套流程下来,组织等车,父亲只是默默的看着,当汽车发动,缓缓使出大院的时候,我看到父亲使劲的挥着手,填着一张笑脸,嘴不停的嘱咐着什么,车子驶出大院,再回头一看,父亲一支手扶着哭泣的母亲,另一只手使劲的擦拭着湿润的眼睛。
返乡多年,听母亲说,我走以后,父亲有月余没怎么好好吃饭,瘦了一大圈。
父母舔犊之情,是最真实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不一定是泪水涟涟,可怜天下父母心,愿用余生好好陪伴你们。
那一年我十六岁吧,我父亲是体力工作者,每月也就三十几元钱工资,那年我父亲拿到了一年另几个月的补发工资,他就托人给我买了辆自行車,那时一百几拾元买辆車应该算是高消费了。真得让我至今还记得,父母真的不容易。
大家如何看待家常菜的味道?
大家好,我是缺哥,缺是缺心眼的缺😄
家常菜是我们在家平日做的菜肴,是用应季的食材和简单的调料制作而成,各地的特色菜品就是根据家常菜演变而来的。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得是某地产大亨在家宴请业界大佬们,桌上的山珍海味基本没动,当他端出老母亲腌制的咸菜和用家乡小米熬制的粥时,却被大家一抢而空,尽管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嫌疑,但大佬们说这盘咸菜让他们的记忆回到了童年,家常菜此时是记忆。
尽管家常菜没有宴席上的佳肴精致、美味,但人在饥肠辘辘时,首先想到的绝不是宴席上的菜肴,想到的永远是那几道家常菜和那碗饭,尽管它很平常,所以说,家常菜也是怀念。
细想起来,每家基本都有一个做菜相当好的人,其他人就是帮厨,当家人各司其职做完饭时,家人围坐着餐桌,吃着香气怡人的饭菜,交流着各自工作、学习的心得,家常菜则代表着和谐与温暖。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父母的身材不再挺拔,可依然操持着家务,当看到我们将他们精心准备的佳肴一扫而空时,脸上慈祥的笑容让我们动容,家常菜就是父母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大爱。
不管平日还是逢年过节,由我们子女忙活一桌饭菜,让忙碌一辈子已退休的父母安享晚年,家常菜是我们的孝道和感恩。
总之,家常菜是一分挚爱,是甜蜜和幸福,是用爱撑起来的一片天空。
谢谢邀请,回答如下:
谈到家常菜,"家"可以延伸至家乡,当然,我就谈谈四川的"家常风味菜"。
川菜驰名海内外,乃是中国飲食文化的一颗明珠。作为一个地方风味体系,川菜从简到繁、从低到高,从小吃到大菜、从大众菜肴到筵席菜肴等一系列风味菜式。
䬸館的筵席菜式,因其烹制复杂,工艺精湛,***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蔬菜,组合适时,调味清鲜,品种丰富,味道多变,很受美食家亲睐。一品稣方,干烧魚翅、清蒸江
团,砂锅雅魚、开水白菜、鸡蒙葵菜等是其传统菜。而孔雀开屏、推纱望月、出水芙蓉等则是筵席工艺菜。
家常风味菜,指的乃是居家常有的日常菜肴。这种家常风味菜,家庭大多数厨房都能烹饪。
特点是取料方便,不尚新异,操作易行,价
格便宜。典型的家常菜回锅肉、盐煎肉、酱爆肉、回锅腊肉、几乎***爱吃。另外如连锅汤、蒜泥白肉、肉未炒豇豆、家常肉丝、烧菜头、炒绿豆芽、蚂蚁上树等菜,既在餐馆见过了,也可以在家庭中出现。
有一道平常而又平常的家庭菜却风头盖过海参魚翅,风糜世界,许多国家元首都喜欢这道十分简单的家常风味菜一一宫保鸡丁。
这是光绪初年,四川某地负责接待一位大人过境,为了大员的饮食满意,特在众多厨师中选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厨师主持,这位厨师只要求要[_a***_]县马家寺的"青杆优质米"300斤,资中银山镇的新鲜花生、择优备用,附近农村抽苔现蕾的青菜,水晶大罗卜,豌豆尖,和"红心"红苕,鸡、鸭、魚肉一律不用。
客到坐定,共上三菜一汤,第一道菜是花生米炒肉丁,第二道菜是内江产红心红苕去皮油炸撒白糖的"土人参",第三道菜是冲鼻菜,拌以红油,吃后冲鼻通神,最后一汤,用水晶大罗卜、鲜豌豆尖、鲜鸡蛋作的龙须汤,罗卜青白如玉,入口即化,而"青谷杆米"作的飯,粒粒如珍珠油浸,不由客人食指大动,尽兴称道:家常之味、新奇爽洁,
非大魚大肉可比!
原来他就是新仼四川总督丁宝桢。而那道"花生米肉丁"就是闻名世界的"宫保鸡丁"。以后凡是华人开的飯店都将此菜作为招牌菜。
中国社会由千万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一个主厨,全国就有几千万个家庭厨师,他们生活的所在地都有地方菜係所影响,如北方黄河流域的鲁菜系、京菜系、江淮流域的淮扬系、长江上游的川菜系,下游的海派系。这各个流派的菜系互相辉映,取长补短,终于构成搏大精深的中华飲食文化。而家常风味菜又是这个大家庭中引人欢喜的一朵鲜花。
谢邀!回答:对于《家常菜》,就让人想起家的的味道和温暖啊!《家常菜》的味道:家家户户的味道是不同的,一家一个味啊!从小我们吃惯了妈妈做的《家常菜》,那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啊!记得:有一年的初冬季节,有一次我回家,正好家里的“天然气”停了,妈妈只好把园子里的砍下来的苹果树枝子、临时做了一顿饭……有一道菜是豆腐炖肉,当坐下来品尝妈妈的手艺时,那味道……简直了!好吃极了,豆腐的香气、肉的香气合二为一:香+香啊!这一顿《家常菜》让我回味无穷啊!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相信许多友友和我一样也有这种感受吧!最美就是吃一顿妈妈煮的菜!给天下的妈妈们点个赞!《家常菜》就是妈妈的菜!呵呵呵!忙了一天啦……友友们,晚安好梦!
谢邀!有网友说家常菜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这一说法我完全赞同。妈妈的味道就是母爱。任何一位母亲对子女都是百般呵护,宁肯自已吃苦受累也要尽量满足孩子。孩子们在父母的关怀呵护下逐渐长大,形成了对妈妈味道的习惯和依赖。***后本人离开学校去兵团后来又展转到过不同行业的工厂,出门在外,每当尝到家乡菜就想起妈妈的味道,想到在家的习惯,想到家乡的温暖。亲情乡情总是伴随人的一生。母亲早在抗战时期就是赣州纱厂的产业工人,有时父亲不在家时甚至带着我哥去上班。说实话我妈妈的厨艺并不太好,但多年的习惯,我们都非常喜欢,妈妈炒的米粉我们从小就爱吃。退休前我每年都有多次出差,兄弟单位的用餐(含会议及中央机关的自助餐)很多菜都各具当地特色,有的还出自名厨之手,但总觉得不如家乡菜顺口。至今妈妈去世己几十年了,我们依旧忘不了妈妈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