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共同爱好阅读的书?
读书、养鸽子、画画、弹钢琴、烹饪都是***一生中的情趣和爱好。
***一生酷爱读书。书,书,到处是书,证明了***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人们都会惊奇得看到这一事实。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
***养鸽子不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纪念孙中山——他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着和平。
她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就都飞回来。她去世后,这群鸽子还留在花园里,总共有100多只,常在过道上吃食,在天空中组成美观和充满生气的队形上下翱翔。
***还利用工作之余绘制花卉、动物小品。***喜爱音乐,尤其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
在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有时系上围裙,照着国外朋友寄来的新食谱试制;在北京时她会问来访的外国朋友喜欢吃什么,然后是出人预料地是自己下厨去做些“家常菜”来款待它们。
***从小就认识孙中山,并在工作中结识孙中山,两情相悦,最终冲破家庭、社会的重重阻碍,走到一起。
在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在21年后,其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
***认定他俩志同道合,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就是自己的理想,认定那个愿意一辈子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的男人值得依靠。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更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和他的同志。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最后受到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而且还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
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好之外,有一项特长(如打台球)特别优秀,你(家长)会特别培养吗?
如果我的孩子是这样,那作为家长的我,我一定会特别培养,但是学习不可放弃,尤其是学习的能力。
想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有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并没有实现自己当初考上好学校的理想。比如很多家长年轻的时候没机会上大学,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有些家长羡慕体育好的人,所以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替自己实现心愿;又或者是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上到学,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兴趣和偏好,如果家长硬要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结果往往是强扭的瓜不甜,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喜欢并且坚定自己要走的路我会支持。
如果孩子真的足够为自己的以后负责任的年纪,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确实职业的路不好走,但是学习的路就一定平坦吗?
如果孩子喜欢并且擅长,我会鼓励孩子尽全力去尝试,太多人浑浑噩噩或者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如果孩子能清醒且坚定的向着目标努力,并不是一件坏事,即使最终结果不尽人意,努力过了又不是不能重头再来。
我认为要重点培养特长。
为什么呢?
1.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任何问题。我们一直以老一辈的想法,想着读书好,将来找个好工作等等。其实最后即便读了一个重本出来,可能找的根本不如父母,自己想象的职业。不是读书无用论,而是我们在社会上,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让我们自己活得很不错。反而,能把自己兴趣变成自己职业,反而是最幸福和最能有成就感的。
2.特长好,就应该积极培养。为什么么会好,因为有足够的专注。要读书好,也要有足够的专注。反而如果家长极力禁止、控制或反对,导致孩子一方面使劲想着自己喜欢的,有无心学习,反而两边不到岸,两边都荒废,结果更差劲。所以建议,可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和他规定好专注于特长的时间。前期可以放开,让他有一个释放,然后后面让其在这项特长达到一定水平后,他自己也会发现,学习也一样重要的。比如台球,你会发现,顶级的冠军,其实学历也很高,绝对不是学习差的然后特长特别好的说法。那什么时候达到一定水平呢,就是技巧学会练熟了,再要提升就得考文化和学习力了。
总得来说,现在社会可以提供给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家长,不能用老旧的角度去思考,而应时而变。
如果孩子有这种特长,我当然会特别培养。
正所谓365行,行行出状元。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孩子未来就没有出席。
作为父母,我绝不会以成绩为导向,要求孩子学习要多棒,反之,我会发现和鼓励孩子发展其特长,因为这是你比较感兴趣的东西。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个小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对做菜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鼓捣做菜。妈妈每次回家后,看到他在厨房,就特别来气。可说也说了,孩子就是不上心,妈妈为此还花了一万多元,让孩子去学习如何专注的课程,可收效甚微。
虽然学习不行,可只要一提到做菜,孩子立马就来了精神。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最后各种家常菜的熟练制作,其水平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也许是老师和同学给他的鼓励,孩子上课反而专心了,学习由开始的听不懂,现在慢慢能集中注意力听了,成绩开始有所提升,父母和老师都替他高兴。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父母,不要总盯着成绩,培养孩子特长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引导得当,其实,学习和特长两方面同时发展并不矛盾。
我孩子之前学习打鼓,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现在还在坚持。差不多已经过了九级,曲子越打越多,证书也拿了不少。我不是想炫耀这个成绩,但是,因为坚持,再加上我的引导,孩子特别乐观,现在只要一听到曲子,就有一种要打的愿望,平常没事,都是用手比划的,这种自我陶醉的方式,看得出,他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