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世界法宝湘忆几率?
湘忆不是掉落的,没有几率。
湘忆之源要集齐100个湘忆之源碎片才能合成。碎片来自于开新区时,在商场里买箱子,对应的价格的箱子才能开出碎片。湘忆之源是超级土豪才能玩的转的,价格非常高。5173上有次以7000元人民币成交。《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你如何评价?
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你如何评价?
韩愈因为上表批评唐宪宗迎接佛骨,而且文中说得很不客气,因此触怒皇帝被贬谪潮州。
韩愈的侄子孙韩湘子来送行,韩愈有感而作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晨我写了封奏疏给皇帝,晚上登上了遥远的潮州被贬之路。
我不顾安危想为国家社稷铲除这些错误,哪里会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面对高耸入云的秦岭忍不住思念我的家人,马儿也在飘满大雪的藍关不肯向前。我知道你韩湘来此何意,是不是等着收我的尸骨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上疏《谏迎佛骨表》,批逆龙鳞,被贬潮州刺史。匆匆离京,“日驰十驿以上”(按《唐律疏议》)赶往潮州赴任。当途经蓝关时,韩愈遇到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触景生情,吟咏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律名诗。
那么如何评价这首诗,诗词人生认为可以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为心声两个方面入手:
关于韩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上疏获罪的史实,在《旧唐书•韩愈传》中都有记载。
从唐宪宗命中使杜英奇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佛骨到达长安,在“留禁中三日”,掀起了长安城内一次崇佛拜佛***,当时“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历来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他上疏《谏迎佛骨表》认为迎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之事。
宪宗皇帝在阅文的当日就发怒了,在第二天召开朝会,将韩愈的疏奏表文公开示众并准备处韩愈极刑。从宰相裴度到国戚诸贵都认为“罪愈太重”,唐宪宗改判韩愈左迁潮州刺史。
在心为志,发言为声,诗歌抒写诗人的心声。这首七律诗写出了韩愈对贬官流放的愤懑与悲凉,也可以说是自诉冤情之作。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其中“九重天”形象描绘出皇室之高峻威严,“路八千”描述从京城长安贬谪潮州路途的辽远荒凉。朝堂上宪宗皇帝的一道诏书,韩愈从此被贬官几千里之外的荒凉之地。
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信仙好佛。元和十四年,正值印度佛教盛行中国,全国处于狂热拜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百姓废业破产,唐宪宗不思变法,妄图凭借佛骨的灵验来恢复国家的政治经济,妄想凭借拜佛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正月,唐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花去迎佛骨于宫内,想供养三日,韩愈时任刑部侍郎,出于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和报国忠君之目的,给宪宗上了一本《谏迎佛骨表》奏章,想以此表谏阻唐宪宗迎佛骨之事,当唐宪宗阅览此表后,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唐宪宗才将韩愈贬到离京遥远的潮州当刺史。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腹委曲、愤慨、悲伤。当接到被贬诏书,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子韩湘跟了上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决心。
全诗共八句,一、二句书写被贬的前因后果,只因一封朝奏,后果是龙颜大怒,晚上就被贬到离京遥远的潮阳。三、四句申述自己爱国忠君的胆识和气魄,大有义无反顾的勇气。五、六句即景抒情,悲而惨烈,因身遭被贬之罪,心情一片恢暗,这种心境如同乌云遮盖一样,哪里还能找到家的感觉呢?前路茫茫,大雪横挡,险恶难测,马也踟蹰不前。末尾两句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凄楚。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