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饽饽的做法?
猪油隔水加热融化
在稀释的酵母中添加猪油60克,白糖20克,4个蛋清,用筷子搅匀
添加400克面粉,搅成面稀状,盖上保鲜膜放温暖处饧发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特产油炸饽饽,是蒙古族喝奶茶时的小吃。做法:
小麦面粉加糖、鸡蛋、酸奶或牛奶、奶油或牛油和面,然后或捍成麻叶型、或拉成馓子型、或擀成片,再切成小棒型、三角型。用牛油或羊油(现也用植物油)炸成金***,可直接食用,也可泡入热奶茶。
1、食材:荠菜500g,玉米面300g,小麦面粉200g,熟肉150g,葱适量,姜适量,花椒油适量,盐适量,味精适量,香油适量,十三香适量,黄豆酱适量。
2、玉米面、面粉加酵母,加温水和好面,放温暖地方发酵。
4、熟肉剁碎,葱姜剁碎。
5、面发好加适量纯碱揉好面。
炸气饽饽做法是1斤低筋面粉加3克酵母、一颗鸡蛋、一勺爵口(我们当地的一种牛奶中的提取物,如果没有可用植物油代替),温水和面,醒发40分钟,面膨胀为原来的俩倍大,揉面排气,稍稍醒发,擀大片后切宽一寸长1.5寸的长条,中间顺着长的方向划一刀,已侧从划开的口翻出,面坯就好。
龙饽饽的做法?
龙饽饽是一种传统的中式小吃,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面粉、酵母、水和砂糖等原料混合揉面,然后将面团发酵至发泡状态。
接着,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搓成条状,并切成小块,然后一面沾上芝麻,另一面沾上糖粉,放入烤箱中烤至金***即可。龙饽饽外表酥脆,内里柔软,口感香甜,非常受人们喜爱。制作龙饽饽虽然简单,但需要掌握好发酵时间和烤制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
上供的饽饽是什么样的?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蒙族、回族、汉族等多民族居住区,特别是满、蒙等少数民族和当地百姓都喜欢吃饽饽。在承德最受欢迎的是油酥饽饽、混糖锅饼、叉子火烧、丝糕等被当地人誉为满族饽饽四绝。 满族人习惯把许多面制食品称为“饽饽”。制作方法分为蒸、烙、烤、煮等。据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饽饽,古之铧锣也”。又据《升庵外集》:“北人呼为波波,南人呼为镆镆。今京中书为饽饽,有硬面饽饽、发面饽饽......”。 承德满族人吃饽饽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每年来避暑山庄消夏,主食几乎都要吃饽饽。据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和嘉庆25年(公元1820年)《驾幸热河哨鹿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和嘉庆就餐用过“匙子饽饽、”、“油酥饽饽”、“芦花饽饽”、“奶油饽饽”、“澄沙饽饽”、“白面丝糕”等不下20多个品种。 乾隆末年,一些御厨离宫休致到承德街定居,有的就在本市开设饭馆和点心铺,专以制作饽饽为生。到清末民国年间,承德街专营饽饽店铺已有几十家,业主大部分为御厨的徒弟和满族和***兄弟。较有名气的有王家名盛馆、二道牌楼陈记烧饼铺、杨家澄沙包、张三把大锅饼、满把烧麦、马家烧麦馆等。承德艺人张登顺的“混糖锅饼”远近驰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承德地方风味小吃和满族饽饽越来越受当地百姓和旅游者的青睐。市内各饭店酒楼都有经营,并且已形成了五条胡同、陕西营、大、小佟沟、南园路、北兴隆街、石洞子沟等食品一条街。经营满族饽饽四绝的小吃摊点遍布各条街巷,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