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姓的由来?
有。来源有二:
一是春秋时莱大夫食***于维地,子孙或有以地为氏。
二是来源于满族。郡望:河南。分布:河南淮滨、广东新丰、甘肃康县、北京等地有此姓。人物:维汜,汉朝时卷县人,妖巫。维允,明朝时陕西庆阳府人。
为啥说信阳没有“河南范儿”?
信阳大部分地域在淮河以南,属于荆楚文化圈,和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圈是有很大区别的。信阳人在吃的方面很讲究,和河南北边省吃俭用的习惯不同,信的人好吃,会吃,三五朋友小聚,也要整好几个菜。在穿着方面,信阳人也很讲究,紧跟潮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信阳来看看,吃穿方面完全不像个四线小城,有一种大都市的感觉。
身为信阳人的我在外地遇到河南人当他们说你为什么不说老家话的时候,我就会笑笑说,我是信阳的,口音不像河南的!信阳人无论在饮食、生活习惯还是口音上更接近湖北,特别是我们光山县的。
信阳位于淮河以南,气候湿润,算地理划界的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河南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花生,玉米等,算北方地区!从文化上说,信阳楚风豫韵,算是楚豫文化接合地!从语言角度来说,信阳是信蚌语系,河南大部是中原官话!但是信阳划给河南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江河湖海是天险,经常出现一些***对峙,比如沿着长江两个***对立,沿着淮河对立等等。元朝统治者建立行省制度,打破了江河湖海自然划界的传统,比如把信阳划给河南,汉中划给陕西等等,后代各朝代基本沿用。供大家参考
信阳,人称豫风楚韵。人文历史久远,受地理影响,信阳人区别于河南省其它县市,一是住,过去信阳条件好的房子大都白灰粉墙,上为小黑瓦,类似于徽派建筑,穷人家的房子使用一种当地叫干打垒的土墙,就是似田里取土,用木板夹住,逐层捣实在配以土坯。房顶大都是从山上割的茅草,平原多为麦草和稻草。食的方面,信阳人以自产稻米为主食,平原有少量麦面。信阳人对食有独到理解,比如过去杀年猪,左邻右舍都被请来,也叫扯猪腿,变相在劳作一年后相互感情交流。猪杀好后,屠户先砍一块肥瘦相宜的猪肉,东家先炒后与萝卜一起放在沙灌中熳炖,其它菜有自己泡淹韭菜,酱轩白,小魚,小虾,淹鸭蛋,绘一大盆红白豆付,就是猪血煮水豆付,猪干西红柿汤,炒里脊,一般有两个火锅,七八个热莱,配以自己做的小烧酒,一桌丰盛的杀猪宴席就成了,能喝的划拳你来我往,不能喝的早早弄一碗米饭吃起来。猪杀好冼净,东家要算送多少邻居和亲戚,邻居少一些,亲戚多以些。所剩下的淹腊肉,炒焖灌肉,反正是一斤不卖,留作过年和来年慢墁享用。北方基本没有这一习俗。婚丧嫁取也有别于北方,北方早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很少待客,有也是一两桌。信阳不同在,如儿子结婚的喜事,提前六七天就杀猪,杀鸡,打魚,客人们有相约来送礼的,要摆酒宴,如贵客長辈,东家还要早邀来相聚。基本每天都要设宴,一直到喜事结束,而且信阳另一特色,主妇们都即能下田栽秧(水稻),又能下厨房炒一桌佳肴。信阳语言在河南省方言中独特,几乎是每一个县的方言都不相同。特别是信阳市区周边,相距七八里就不一样,口音非常明显,外地初来,听起来云里雾里。淮北则不存在,大同小异,都能听懂。信阳老辈人讲,元末明初战乱一直到明末清初,信阳受战乱影响,人口大大下降,多次移民,其移民最多是从湖北和江西,湖北省麻城,罗田,大悟,黄岗等地内迁信阳最多,解放后城市居民中有部分是从淮北地区迁入的,但老些居民以湖北迁入最多。现在你如问信阳以些老人,祖上是那里?大部分会说是湖北。所以信阳受楚文化影响更大些,从衣食住到语言文化,都有独特的地方。河南历史上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和淮河以北,而信阳受楚文化,语言,饮食,风俗影响要大于受豫风影响,故说信阳少些“河南范儿”,但信阳多了些楚韵不也很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