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人下馆子一般会去哪里?
不知道别人,说说我身边的上海人爱去哪里!
第一,上海人爱吃生煎包,以前我朋友最爱吃的是南京路那家,人多的要排队,口味做得相当不错,其实本地人很少去那边堂食,主要是人太多!
第二,上海菜的口味主要是偏清淡,甜口,菜量以精致为主,各区都有地道的菜馆,最多去的是上海老饭店,人均不到200元,口味比较地道,需要早定位子,人比较多,这地适合既要讲究排场还要吃得好的过来。还有家菜馆在徐家汇,名字记不起来,能搜到,味道确实做得好!
第三,其实上海有许多的餐馆,都做得相当的地道,好吃的也特别多,蟹壳黄、南翔小笼包、上海八宝饭、油豆腐线粉汤、上海酱鸭、阳春面我不太能吃的习惯。
总之,上海也是一个美食的天堂,这些年口味逐渐中和了一些,原始口味需要去发掘!
我家里基本上自己不烧,除了这二个月疫情。平时早点么馒头,小笼,生煎,豆浆油条,小馄饨,大馄饨,饼爷,一般十块到二十块之间。中饭客饭,一荤三素17.二荤三素23.晚上有时在饭店点二个菜,有时大食堂吃快餐,或者买客客饭回家。周末也会去早就想去的饭店吃一顿,自助餐,料理,烤肉。
朋友聚会一般在顺风,去的多了经理认识,节***日也能定到包房,喝点啤酒,人均二百左右。结婚,生日这要看关系,吃饭地方。如果也是顺风之类的二个人二千,如果浦东香格里拉之类五千。现在结婚,办生日也少,上海人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愿意欠人情。也有小辈结婚但赶不过去或者时间来不及,钱到人不到,这份礼不能少。
现在上海人对吃越来越不感兴趣,想不起来要吃什么。
我作为魔都人,看到的,接触到的有跟普通百姓不一样。以前在小时那地段静安寺靠南京西路很近。喜欢西餐现在囗味也不变。尝试新式烧法。下馆子选适合自己的囗味。形形***。大酒店。料理之类。
钦州人是怎么看待抗法名将刘永福的?
这问的,咱村有一户人家(现已绝后),当家的是刘黑仔老表兄,刘在越打番鬼时,托其带厢黄货回钦建兵房,此兄回钦想刘打不过番鬼必死无凝,遂没建兵营。回咱村建私房了,刘胜利班师回钦州时,不见兵房,访问表兄,表知罪大,吞金自尽了。刘二黑见状不忍,叫表嫂到府,拿出一担田契铺契屋契岭契叫其选,因不识字,就选字多的,字多的全是岭契啊,后家道中落并绝了后。咱村里百姓无不稀唏,佩服刘二为人。以上真实资料,我村系钦南区金海湾西大街高沙村委黄屋村,此史料却没上书,可惜了,盼专家考证登记!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出生于钦州农民家庭。1857年,刘永福投奔上思隆安地区的天地会,开始其***的军事生涯。1865年在广西安德创建“黑旗军”,因 “胆艺过人,重信爱士”,深受部下拥护爱戴。
1867年,清***派广西提督冯子材进剿桂西南农民军,刘永福率领所部转移到越南。此时正值法国入侵越南,刘永福受越南朝廷之邀,率黑旗军入越抗法。1873年罗池大捷,击杀法军头目安邺,1883年再获纸桥大捷,刘永福“为越南平寇,为祖国屏边”的慨然之气,震动海内外。
因抗法有功,刘永福被越南朝廷任命为“三宣提督”,一等义良男爵。1885年刘永福接受清***号令回国,成为清朝的官员,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但被裁减大半。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永福被清廷派往台湾协防,重组黑旗军。1895年4月,清军惨败,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刘永福誓抗日保台,与日军艰苦作战四个月,却因清***不予援助,最终弹尽粮绝。刘永福见大势已去,痛哭道:“我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无奈仅率十多人退回大陆。
刘永福从此看清无能清廷投降卖国的行径,他同情农民,支持革命,1911年7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不久告老还乡,居于钦州旧居三宣堂。1917年1月,刘永福于钦州病逝,享年80岁,留下遗言:
“......吾今已矣,行将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统师干,削平丑类,以强祖国。儿曹均已成立,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