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有什么好吃的店推荐?
杭州滨江地区是杭州市的一个繁华商业区域,这里有许多美食餐厅和小吃摊,以下是一些杭州滨江美食的推荐:
1. 西湖牛肉羹:这是杭州传统的美食之一,位于滨江区的南山路上有一家很有名的老字号“孙氏牛肉羹”,味道很不错。
2. 火锅:滨江区有许多火锅店,如“海底捞”、“张亮麻辣烫”、“九头牛”等,口味和价格都比较适中。
3. 牛肉面:在杭州滨江区有一家名为“夹道九”的小店,以牛肉面和麻辣烫为主要特色,味道不错。
4. 海鲜:滨江区的“世纪联华”超市内有一个海鲜市场,可以买到新鲜的海鲜,自己烤烤或者找一家海鲜餐厅做成菜品都可以。
有没有一本书让您反复读反复读,是什么让您爱不释手?
自我大学起,每两年,我都要 拿出来读一遍,每一次,都会为了这群在上世纪的78十年代起,勇敢而豪迈的中国商业人而震撼不已。在过去的40多年里,在改革开放刚刚微露萌芽的时刻,中国的第一批私有制工商业者就开始了他们最早的商业试验,从当年还在被人们质疑和鄙视的钟表铺,个体户,到还在处于非法犯罪边缘的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甚至金融领域的拆借都还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在这一样一穷二白,茫然无措,对世界之外的强大经济体都还一无所知的中国商人就开始了他们的革命,历时40余年,诞生了王石,柳传志,王健林,李彦宏,马云这样的商业巨子,
也倒下了史玉柱,李经纬,秦池酒业,健力宝,太阳红这样盛极一时的宏伟企业,他们有的历经改革重燃希望,有的被釜底抽薪跌落的很惨,有的摇身一变去往国外再不复返,
但是,吴晓波老师用极其优美的文笔和作为传记财经作家特有的宏达视角为我们展现了30年来,这批中国最早的生意人,商业家,中产阶级者,高净值人群在中国大地的崛起,他们群体性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步推进。可以说,他们应该具有更好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现在已知的,写在教科书放在传记中的未来。但正是《激荡三十年》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伟大的企业家的同时,也让我们从更多的维度去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过的伟大进程。
我的老婆是买的这本书。为什么?一,我的老婆不是买的是名谋正娶的。二,这本书说老婆是买的,错!这书是利于经商的书,小民卖酒的,认真了!有机会大家都看看吧,京城的奸诈一目了然。
我反复读的一本书是《素书》。全书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颇有些像现在的名言警句集锦,但不管从简洁,还是韵律来说,都要比现在的更富含哲理、更有气势。该书被历代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奇书,亦可见其影响。
至于《素书》书名,素就是朴素、简单,这和大道至简是完全吻合的,从这,也不妨推测,黄石公深通道家学说,才会把一本不简单的书起名素书。1621版的素书,对素字做了解释。是这样解释的,“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谜泄矣。”
照此解释,黄石公著的《素书》乃是窥探天机地貌,可修心、博谋、养德。有点像天书之类的,神仙玄幻之中的天书总是留给有缘人观看的,旁人是看不到字的,黄石公可能就是那个有缘人,阅遍书中文字,并且转换成了凡人都可看到的文字,岂能不视若珍宝。
然自张良死后,《素书》五百年不传,直到西晋,有盗墓者,盗发张良墓,此书才重获天日,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有很多书我反复读,都爱不释手:
《荀子》和《吕氏春秋》这两本书都是集百家思想于一身。
《诗经》:《诗经》中有三百多篇诗歌,我能背诵十几篇。
还有道家经典《列子》。
虽然《周易》和《老子》也博大精深,但我最爱读的,当数《荀子》、《吕氏春秋》、《诗经》和《列子》这四本书。这四本书我都读了三遍,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几本不同的书让自己爱不释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读经典的好处。因为一本好书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都是面向所有人,所有的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人生敞开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本同样的书,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不同年龄段的重读都不一样,每次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种属性,它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需要我们去阅读和聆听,才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
我近期反复阅读的书是马尔克斯的传记《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大家都会知道,《百年孤独》大家也都了解,但是马尔克斯的一生了写不少好作品,不只有《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获得188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已经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家之列,***都知道哥伦比亚有个伟大的作家写了一本《百年孤独》。但是,从那之后,也会有人质疑说,马尔克斯获得诺奖之后再也写不出好***了。马尔克斯用了后半生打了许多人的脸。我们现在可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的爱情名作,而他的晚年又凭借《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让人再次惊艳,原来,他还没老糊涂——虽然已经快了——《活着为了讲述》大概就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前最后完成的一部力作。
其实从这本自传也能看得出来。因为大多数自传的写法都是考证细节,比如我出生在哪一年,具体到那些日子干了哪些事情,基本都是编年体的叙事。但是马尔克斯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对这些一年一年的流水账没啥兴趣。如果我们记得这本自传的开篇就会发现有句话非常牛逼,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为了讲述回忆起来的日子”。这句话太牛逼了,我们每个人活过了一生,回首往事,能够记住的其实寥寥无几,但是写回忆录的时候,偏偏借助日记和信件,以及综合其他人的回忆,打造一个“我能记住我活过的所有岁月”的***象。这其实是扯淡,人的一辈子是用来遗忘的,不用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昨天和前天发生的时候,很多细节我们都记不清了。所以马尔克斯就很厉害,他把自传写成了“回忆”,他把回忆写成了***。这本自传的牛逼就是不用编年体,只用回忆来摘录了人生中的重要的几个节点。简略的几个画面就能看出来马尔克斯的牛逼。
这本自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只写到了马尔克斯青年时期,从出生到出版第一本***《枯枝败叶》,至于距离写出《百年孤独》还有十几年的事情,距离获得诺奖还有差不多二十年的事情。为什么这样写?很简单,因为马尔克斯写不下去了,他晚年身患老年痴呆,记忆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解释说,如果写完他的一生,一本书恐怕是不够的,写完他的青年时期就写出了他一生最厚的一本书,写完整个一生估计要三四本厚书才能够。而且,只有写作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原来我们的回忆中打捞出这么多的细节,原来我的人生也可以有这样丰富的东西可以挖出了。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尊重自己的回忆,它会给你惊喜。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