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优秀的文臣有哪些?
南朝方面,宋代当推刘穆之。此人是庶族出身的文官,为刘裕总理朝政,是刘宋开国的重要奠基者。刘裕北伐后秦期间,让他留在建康全权负责朝政,被倚为肝胆之臣。刘穆之去世后,刘裕不顾刚刚打下的关中尚不巩固,便匆匆撤回建康。
齐、梁两朝都没有太突出的文官,齐朝国祚短促,梁朝皇帝的光环太过灿烂,把臣子都掩盖了。
南陈的话,毛喜算一个吧。此人对南北朝的形势看得非常明白,曾经力谏陈宣帝不要贸然北伐,结果被宣帝疏远。算得上陈朝唯一有远见的人。不过生不逢其时,加上国力实在衰弱,无法显出其明智。
北朝方面,北魏崔浩是北方士族中的佼佼者。他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北齐陈元康,帮助高澄过度朝局,推行汉化改革、治理***。可惜死于***。
西魏苏绰,扶风人,帮助宇文泰制定六官制、行周礼、制六条诏书,西魏北周的官制基本上都出自他手。北周较为清明的政治,和苏绰的政治设计不无关系。北周强盛的政治基础,正是在宇文泰和苏绰合力打出来的。
南北朝的一百多年,正是各民族大融合时期,要说优秀的文臣,南朝嘛,完全是麻绳提豆腐,讲几个北朝的文臣吧,北魏崔浩、北魏李冲、西魏苏绰、北齐杨愔。
北魏统一北方后,崔浩受命主持编纂国史,可是崔浩太直梗,将拓跋家的丑事都写出来,这事儿反复发酵后崔浩被***,这就是“国史之狱”。
崔浩,统一北方的大功臣。晋朝的“八王之乱”打了16年,国家四分五裂,北方各少数民族乘乱进入黄河流域,先后建立16国,诸王相争,战事连年不断,崔浩就是生活这样的时代,他出身大门阀,是北魏司空崔宏长子,历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做到了辅国大将军、司徒等职,***太武帝拓跋焘灭掉了胡夏、北燕、北凉等国,驱逐了柔然、吐谷浑等胡部,统一了北方,《魏书》盛赞他是“南北朝时政治军事谋略的第一人”。
图为孝文帝时的北魏。
李冲,有人说他是乱臣,因为“改革”,在古代只要粘上这两个字,要么身首异处,要么死后囫囵,但《魏书》评价他是善于治国之臣,在孝文帝改革中李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否认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他出身北魏外戚贵族,镇北将军李宝的儿子,孝文帝时期任辅国大将军、宰相等职,他是孝文帝太和改革内容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李冲一生政治得志,荣华富贵,家族昌盛,是为圆满。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85西魏窟。
苏绰,***士大夫的领袖。出身官宦世家,博览群书,还擅长数学,当年权臣宇文泰问众人谁知道仓池的来历,大臣们没人知道,连当时尚书右仆射周惠达都摇头,只有郎中苏绰能脱口而出,此后深得权臣宇文泰的信任,担任尚书左丞,撰写《大诰》,每逢宇文泰外出,都由苏绰主持政务。最著名的是苏绰的“六条诏书”,他把***统治的经验总结为了6条,协助了宇文泰改革制度,六条诏书影响深远,到隋朝杨坚时仍在借鉴,苏绰一生简朴,弘扬治国之道,广纳贤良之才,为***士夫典范。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迁评价“自宇文泰起接隋唐,百年中精神气脉,全在苏绰一人”。
北齐高洋墓中的壁画。
杨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齐,一个荒诞、残暴的王朝,在这个时期的朝臣们命都不好。杨愔,出身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悲剧的是尔朱氏霍乱北魏,把杨氏杀了个干净,仅剩的几个幸存者,杨愔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投靠了尔朱氏的死对头,军阀高欢,于是一直辅佐着北齐高氏,担任宰相,高洋死后杨愔为顾大臣,不久高演篡位,杨愔被杀。史书有“杨愔相齐,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可见对其评价很高。
崔浩,字伯渊,他不但是文臣,也是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为促进南北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崔浩出身名门望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曹魏时期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并且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有涉猎,20岁时,崔浩官拜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魏道武帝拓跋珪见他书法精湛,更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当时明元帝本想迁都到邺(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极力劝阻元明帝,使元明帝打消了迁都***。
太武帝时,崔浩又数次力排众议,为后来的北魏打通了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了遗存的中原文化,大大促进了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