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曲艺名家赵玉明先生去世,但是各大媒体却没有丝毫报道。曲艺的未来还会好吗?
你不提问我都没听闻此人是谁,媒体需要流量新闻,曲艺界的未来肯定不好,大多数的曲艺种类会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人谁会去坐二三个小时,听大鼓书,评弹,评书等等,但不必耽心会有适合的***型式出现,各领***数十年…
小众艺术本来就是小众圈子的事情,如果主流媒体天天盯着小众艺术报道,那属于强行给小众艺术拉眼球,不但不能帮助小众艺术推广,反而会变得落俗。
有公众讨论价值的,都是有大众传播度的,不必强求所有艺术门类都有这个待遇,何况人家也不需要这种待遇。
比如我这样一个不关心单弦艺术的外行人,赵玉明先生去世的消息是从德云社总教习高峰那里知道的。高峰是个传统曲艺的铁粉,在他的微博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相声和曲艺片段,以及老曲艺人的消息。
7月13日著名杂技表演大师金业勤去世,也是高峰在微博上发的消息。
高峰虽然比不过德云社那些个顶流,没有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那样一发万人转的影响力,但他向自己数量不多的粉丝传递着老艺人们的动态,以及安利一些经典片段。粉丝可能有一多半不认识他们,但有内行人会帮着介绍推荐,也会对这些小众曲艺有一定的宣传效果。
国内像单弦这种小众的曲艺,其实也有自己的受众圈子,并且也有很多年轻人在传承传播,虽然也有青黄不接的趋势,但在时代洪流面前,***如真的被淘汰,那也是这些曲艺的宿命。
毕竟这些慢节奏的艺术,确实很难适应这个信息爆炸,流量王道的时代。
但这为数不多的受众只要不愿意放弃,那么它们就还有出走奶德必要,
老艺人们一个个的凋零,他们留下的艺术也会继续发光发热。赵玉明先生走了,但单弦不会走,因为还有很多像高峰一样的爱好者,他们会为这些曲艺继续注入生命力。
赵先生一路走好。
首先沉痛哀悼赵玉明老师千古!
这个问题我觉得正印证了曲艺和戏曲的某一些剧种正在退出艺术的历史舞台这一说法,或者说趋势。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流传于今的艺术表演形式何止千以计数?我们应该都知道戏剧秦腔到京剧、昆剧还有苏昆,许多区域大剧南方的粤剧、川剧、越剧、黄梅戏、花鼓戏然后每个地方都有地方戏曲我听说华北有一个剧种叫吕剧山东还有猫腔剧其他沪剧锡剧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当然曲艺的种类也一样的浩浩汤汤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那么那里来的那么多的剧种呢?那么请翻翻历史,你就会看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只是一些非常少量的发明或者说发现会改变一些时代发展轨迹。也可以说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推动和发展的缓慢程度几乎会被历史忽略。因此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习惯基本始终如一千年不变。所以在差不多的背景下千年的艺术形式只有沉淀和传承而没有淘汰也就不太奇怪了。
我们这几代人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这几十年的颠覆性变化。几千年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瞬间崩溃。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人们都经历了时间和时代的洗礼。由于各种发明导致生活和环境的各种变化。速度变快世界变小各种节奏都打了鸡血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另一种三十年前都无法想象的生活。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许多传承了几个世纪的传统艺术慢镜头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新的世界。于是开启了戏曲和曲艺的逐渐式微模式。新的艺术形态也快速的走向前台。所以我们不必为有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消亡而感到不可思议。相反这个现象正是时代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标志。当然我不是说“戏曲和曲艺”就此消亡。有一些曲艺类的表演形式经过改革和创新现在已经牢牢扎根在新时代的艺术舞台上了。所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应该是我们各个行业的不变的工作思路。
大家好,我是唐三芽,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个流量时代,很多东西都是靠流量来换取,比如一个十八线明星,当今的小鲜肉的花边新闻,私生活很多媒体却去争相报道,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媒体挖空心思写稿子爆料。
可是一位艺术家去世了,这些媒体却无动于衷,虽然是小众范围内的艺术家,可人家毕竟是艺术家啊,是为艺术做过贡献的。这样的人却没有任何媒体去报道,真的让人有点心寒。
媒体是消息传送的介质,正能量传播的渠道。希望有些媒体多报道正能量的新闻,少报道没有任何价值的负面新闻。
说实话我看到赵先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谁,是干什么的。我也算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但是对于曲艺的了解也仅限于相声评书这些,大多是这些年网络上流传的德云社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对于其他的曲艺种类和当中的曲艺***基本一无所知。也不要埋怨媒体不报道曲艺,那些年报道的郭德纲德云社的新闻不也满天飞吗,只能说新闻价值比较小不太容易吸引眼球的事情他们很少报道罢了。很多曲艺种类和京剧以及很多地方戏曲都在逐渐没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算有国家的重点扶持也见效甚微,这个是没办法的事,任何事自有其发展规律,若不从根本上做出改变,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是必然的结果。
你所了解的最具江湖气息的诗句是哪首?
谢邀!我是白铅华,出版社的编辑,喜欢诗词、小说,欢迎来liao!
最具江湖味儿的诗句,这个得从自身的感触出发。我来列举几首。
《风云》中聂风写给第二梦的。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我感觉这首诗前两句很有味道,有种超脱的意味。倚着楼阁,听着风吟雨啸,内心五味杂陈,慢慢地看淡了江湖。也是,聂风乃江湖人物,他看淡江湖路,真是应时应景。而这句话与我们凡人,更是有种看淡物是人非的感觉。人生经历风雨,经历成败,经济生离死别,慢慢地我们也成熟了很多,如庄子般“击缶而歌”,这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一种成长。我们在看淡任何人事物事后,生活或许就是另一种滋味了。
后两句吧,我感觉一般,就是写情情爱爱的,无甚高格。
李莫愁的口头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的一首名作《摸鱼儿·雁丘词》,更是一首很出名的情诗。但是诗中的场景,我感觉很有江湖味儿。人生得一知己何如?能到此中地步,何尝没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怅惘,更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迷惘。这首小词写得磅礴大气,缠绵悱恻。每每回想起来,想到雪梨饰演的李莫愁长吟那句改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增添了不少的江湖味道。只可惜李莫愁最后葬身绝情谷的情花火焰之中,多少有些令人惋惜。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一剪梅》自然不是小哥的《一剪梅》,没有小哥的歌词中的寒梅的傲骨。大家可以想象,江上一舟,一人饮酒醉,满腹愁绪,是何等的寂寥与落寞,隐隐中,又透出些悲壮,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难道不像武侠片中的侠士?只可惜词中的“侠士”只是一个伤春的文人,但是他构建的图片却是一幅飘摇的江湖气息。
“诗仙”李白的武功秘籍《太玄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可是金庸先生《侠客行》中的至上武功秘籍,正是诗仙的名作《侠客行》。这首诗内容大气磅礴,超脱伟岸,十分符合李太白的侠气与豪气。想不到大字不识一个的***却悟透了大侠诗仙的武功秘籍,这难道不正是江湖吗?
以上是个人总结的一些诗词,你有什么诗词觉得有江湖味儿呢?欢迎留言。
江湖在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一词,出于《庄子·大宗师》: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可见那个时代,江湖不过是字面上的意思——江河湖泊的简称。
随着大中华的疆域越来越宽广,江河湖海统统纳入版图,到了汉朝,“江湖”已经用来指代四面八方,《汉书·王莽传下》:
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
进入魏晋乱世,杀伐四起,兵荒马乱,文人士子,避乱隐居。“江湖”又多了一层意思,代表隐居之地。隐士诗宗陶渊明就不止一次提到江湖,《与殷晋安别》: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进入唐宋,***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制度慢慢严谨,“江湖”又用来指代远离国家***和官场规则的地方,渐渐地就有了些“法外之地”的意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