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些青葱岁月,职场第一次领到工资首先干什么?
从部队退伍回来二个月后,就参加了工作,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看惯了海上的日出日落,习惯了一条线的工作方式,一切对我都是稀奇的。
想起第一次领到工资38元,自己一下子就成为了一个有钱人,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爱买书,我的老乡们都知道,在部队时我买书。那个时候书很便宜,《十月》《当代》一块钱一本,在广州逛街时,我宁愿中午不吃饭也要多买一本书。
回到地方参加工作,领了属于自己的工资,怎么花呢,那时很想有一套《辞海》。那时《辞海》69元一套,我硬是节约再节约,节约了三个月,硬是把《辞海》买回来了,心里的那个高兴呀就甭提了。
现在我的书架上有《辞海》,有《资治通鉴》,有《四书五经》,还有四大名著,每当我站在书架前,一种惬意之感油然而生,也许我今后会是一个“穷人”,也许一无所有,但我有几套好书,可以作为“遗产”留给我的子孙们。
学习无止境,买书也成方了一种爱好。儿子也喜欢读书,前几天他给我买了一套《鲁迅文集》明天就到了,我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
活到老学到老,我记住了。
青葱岁月,第一次领到工资,我平时想用,家里没钱买东西我全部买了,雨天竹帽三顶,铁桶2个,兄弟姐妹我买布回来找人帮我做衣服,每人一件,再买三斤猪肉,好久没吃上肉了,把多余的钱分两份,父亲一份,母亲一份,因为父亲当家,往后的工资留下一点自用,全部交给父亲。一家人高高兴兴,干劲十足,做什么事都不觉得累,兄弟姐妹也学老大,长大外出挣钱也交给父亲,所以老大的第一工资,兄弟姐妹们有样学样,是很重要的!
我是一九八零年九月第一次领到工资,清楚地记得是三十二元。要知道比我早上班十几年的师傅才拿三十八元工资,而且一拿就是十年,就是说他们十年没有涨工资了。
三十二元工资对我来说是一笔钱了。
刚上班时就对母亲说过:发了工资我想买几本书。
母亲说:发了工资你就去买吧。
于是在下午骑自行车跑银行办事后我直接去了新华书店,挑了两套自己喜欢的历史演义的书。
一套是蔡东藩著的前汉演义上下两册,一套是蔡东藩著的明史演义上下两册。
那时的书价现在看来都无法想象。
前汉演义上下两册共2.55元,明史演义上下两册共2.05元,两套书四册不到五元钱。
全上缴,没有钱的概念。
1988年七月开三十二块五,我父亲科级才挣一百二十块钱。当时,单位包吃住,又在山区做基建,有钱也没地方花。
周边有两家小饭店,经常去吃也是施工单位邀请,东北的那些菜吃着吃着就腻了。
什么“锅包肉”、“爆肝尖”、“留肥肠”、“记菜粉”、“排骨炖豆角”、“地三鲜”、“黄瓜拉皮”……翻来覆去就那些样,大不了干豆腐卷大葱蘸酱。
当时的人很喜欢吃杀猪菜,我是喜欢吃这道菜里的血肠。
那个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了,城里人穿得花红柳绿,很摩拜香港,特别是港货,若有人穿一件碎花不沾身的衬衣,只要说是港货就牛掰,大家会高看他,也非常羡慕。
城里姑娘们穿裙子,太漂亮,我们山里人没有,特别是大山里气温低,三伏天也穿不上几天,而且到了晚上还要穿秋裤,不然冷。
那个时候有化妆品,最时尚的妆容是涂黑眼圈,浓浓的,涂大红嘴唇,红红的;抹粉饼淡黄白色,覆盖得厚厚的,整张脸就像舞台京剧妆,这样的美人最受追捧。
那时的我不会化妆,皮肤***,对什么都过敏,就是秋冬的雪花膏抹了都起药疹,涂口红十分钟,嘴唇中间裂口出血。
姐妹们都涂眼影,闺蜜也帮我弄,结果本来就大的眼睛像两个扣过来的马勺,把所以人逗得前仰后合的笑,没办法,眼影也离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