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大特色小馆子?
包括聚丰德饭庄、闫府私房菜、会仙楼饭庄、草包包子铺、罗记青州全羊馆、老金烧烤、南阳城老北京炙子烤肉、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鑫龙火锅和光明火锅。
这些小馆子涵盖了鲁菜、烧烤、小吃等多种类型,是济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美食去处。其中,聚丰德饭庄始创于1947年,是济南“中华老字号”饭店,以鲁菜著名;闫府私房菜以家常菜为主,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会仙楼饭庄始创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是济南一家正宗的中华老字号鲁菜饭店;草包包子铺是济南“中华老字号”小吃店,以草包包子最为著名。
此外,罗记青州全羊馆以羊肉著名,老金烧烤以烤肉著名,南阳城老北京炙子烤肉以烤串著名,西塔老太太泥炉烤肉以韩式烤肉著名,鑫龙火锅和光明火锅则是济南本地的火锅代表。
总的来说,这些小馆子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而且价格实惠,是品尝济南本地美食的好去处。
济南是一个以鲁菜为主的城市,拥有许多特色小馆子。以下是济南的十大特色小馆子:
聚丰德饭店:这是一家备受欢迎的鲁菜馆,以其正宗的鲁菜口味和精致的菜品而闻名。
闫府私房菜:这家小馆子提供地道的济南家常菜,以其独特的味道和精心制作的菜品而受到食客的喜爱。
金春禧: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鲁菜馆,以其传统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受到赞誉。
会仙楼饭庄:这家饭庄以其精致的装修和高品质的鲁菜而闻名,是济南人气爆棚的餐馆之一。
北宋名臣富弼在河朔救灾是否创造并规范了封建王朝应对天灾的基本模式?
【这个问题雪花讲史来答】
《宋史·富弼传》中关于富弼救灾的描写只是寥寥数行文字,还都是些灾后的应对措施,天灾前和天灾后的应对措施无从知晓,完整的救灾政策应该有灾前预防,灾时抗御,灾后恢复三大部分,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富弼救灾措施不是创造并且规范了封建王朝应对天灾的基本模式。
另一方面,天灾的应对措施在唐朝已经比较完善,宋朝只会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因此“创造”一说更是无从谈起,但值得赞扬的地方是富弼灾后的应对措施在当时还是比较全面且富有历史传承意义,特别是救济流民和灾后恢复这块至今都具有借鉴意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天灾会引起饥荒,为了不产生了流民饿死街头的现象,粮食就是顶重要的物资。当时发大水,导致黄河以北地区的百姓四处流亡讨饭吃,当流民到了青州,正在青州当知府的富弼当然得责无旁贷的想好应对措施,除了官府能够免费供给的粮食外,富弼还劝说青州的百姓们贡献粮食,所以流民们都能够得到短暂的温饱。
一般来说,灾区的粮食赈济都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但国家公粮有限,富弼能想到并且能做到让百姓捐赠粮食,就这一点可以看出富弼作为知府在当地的权威以及他的手段。
第二重要的便是为流民安置住所,一方面可以稳定人心,另一方面也阻止了流民四处蔓延,而且流民数量众多,风餐露宿很容易导致疾病传染。富弼也是很给力,公房和私房加在一起,一共找到了十余万处供流民居住,值得一提的是他让流民分开居住,“散处其人”,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避免众多流民聚集容易引发瘟疫等传染病,还可以避免流民对粮食的哄抢,富弼不光有较高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而且思虑周密。
虽说救助灾民***有责,但适当的奖励可以让手下的人更加卖力,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帮忙。富弼就深谙此道,他把能用的官吏,包括已经去职的,等待任命的,还有寄居的官员都给与了俸禄,让他们去流民聚集的地方给年老体弱和有病的人发放粮食,而且记载他们的功劳,以后为他们求得赏赐,不光如此,他还每隔五日就带着好吃好喝的去慰问办理事务的官员,这使得手下的人都不光全心全意的办事,还对富弼感恩戴德。
粮食总有食用完的一天,从这一方面考虑,富弼就想出了让大家自给自足的办法,山泽,森林,池塘都开放让大家自行取用。
一、河朔救灾的影响
富弼在知青州期间,兼任京东路安抚使。在河朔发大水后,瘟疫蔓延,百姓开始前往河东逃荒到富弼辖区。
富弼开始接纳流民,进行救灾,共救活流民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今晚人。这次救灾的成功,富弼受到宋仁宗的嘉奖。
在富弼之前的救灾模式是***用集中收拢流民的方式,这样就存在三个困难:一是集中安置导致疫病防控更不上,增加了瘟疫蔓延的速度;二是粮食供给跟不上,即使集中施粥也供应困难;三是集中安置,导致地方困难,造成灾民发生踩踏***。
富弼河朔救灾创造了后世救灾的样板,改变了之前救灾模式存在的短板。
富弼的救灾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粮食方面,富弼在拿出***府库中粮食同时,向民间征集粮食,这样就保障了粮食的供给;其次富弼开放山泽森林池塘,鼓励流民自食其力。
富弼***用官府和民间两种方式,共准备房屋十余万间,将流民进行相当分散安置,然后官府供给日常生活必需品(柴水等)。
富弼对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发放俸禄,让其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负责发放粮食,进行赈灾;事后根据功劳,进行上奏请求赏赐,可以说是火线任用官员。
对于去世的灾民,富弼***用集中安葬的方式;通过挖大坑进行合葬,这样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疫病的蔓延。
灾后第二年,随着麦子等粮食的成熟,灾情度过;富弼将流民按照家乡远近供给粮食,进行遣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