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豆粉是红薯粉吗?
四川的豆粉一般都是指红薯粉,只是后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了豌豆粉,土豆粉等!不过在四川,其实最好吃的还是那种老式的散装红薯粉,颗粒比较大,必须用水化开之后才能使用,炒肉的时候裹上一层红薯粉,肉质会更嫩,如果是做滑肉用这种红薯粉做出来的味道会更好
为何戏称四川人说的普通话为椒盐普通话?
有一种幽默叫“椒盐”
“椒盐普通话”,是形容川渝两地说得有点儿别扭的普通话。这种说法在重庆分出去之前就有了的。
应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通话在四川都是不普及的,后来随改开的深化,南来北往的人多起来,四川人走出去的也多起来,交流中感觉,普通话确实重要——因为咱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如果各操土话去谈合作,谈友谊,谈恋爱……的话,很容易出现彼此都觉得是“鸡同鸭讲”,搞不到一堆的尴尬。
成都男神、散打评书家李伯清就讲过操方言在外闹的笑话:话说有次李berber(berber,方言。是伯伯的儿化音说法)去外省,晚上逛街看到百货商场针织柜的妹儿漂亮,他就跑过去撩妹——当然操的是李氏普通话:“请问……你们这儿有莫得摇裤儿?”
那个北方靓女服务员当然不晓得啥子叫“摇裤儿”,只好迷瞪瞪看着李问“什么是‘摇裤儿’?”
李berber也急了,就使劲儿解释“摇裤儿就是……就是火炮儿,就是,就是穿到里头的那个火炮儿!火炮儿!”……幸好后来过来个四川人,用普通话给服务员讲清楚了:摇裤儿和火炮儿,都是四川方言,就是普通话所说的“***-底裤”。
所以,越来越多的四川人都觉得“是有学一哈普通话的必要!”,于是就掀起一股普通话热。经过几十年变迁 + 教育的普及,现在四川当然也含分出去的重庆地区,似乎每个人都会操几句普通话了——当然,这里面有从小学就训练的正统音,也有各路半道出家的普通话,要么发音吐字不标准,要么像上例李berber那种还夹带点私货的“普通话”。
不过不管咋说,它们都叫——普通话。不过
为了以示区别,人们把那些带“川味”的、别嘴别舌普通话都叫“椒盐普通话”。
但
第一是写实
为什么说川菜是“民菜”?
为什么说它是“民菜”?先了解了解川菜!
川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取材广乏,调味多变,菜品多样,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口味。以鲜香醇浓,善用麻辣著称,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学百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的精髓就是“三香三椒,七滋八味”。 三香:葱、姜、蒜。 三椒:花椒、辣椒、胡椒。 七滋:酸、甜、苦、辣、咸、香、麻。 八味:鱼香、麻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
川菜就是用普通“三香三椒”,经过厨师们精湛的技艺调出“七滋八味”。由这“七滋八味”为基础,甚至还可以调出24种味型之多,所以说川菜是“百菜百味”也不为过!
善用麻辣!
川菜又分为三大帮,即为成都代表上河帮,重庆代表下河帮,自贡代表小河帮,各有各的的特点!上河帮沿用传统经典菜谱,口味比较温和,做菜中规中矩,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下河帮比较麻辣、多创新,呈现大方粗狂,用料大胆,不拘一格。小河帮是川菜中的自发性菜品,麻辣柔和、味鲜韵长,味道界于前两者之间,以精致、奢华、怪异、麻辣、鲜香、鲜嫩味浓为特色!
取材广泛
川菜可以说无所不成菜,天飞,地跑,水游,你能想道的食材,川菜就能成菜!
说川菜只是平民菜的肯定不知道上河帮川菜里的公馆菜和小河帮川菜里的盐府菜。公馆菜就是达官贵人吃的菜,盐府菜就是盐商巨贾家里吃的菜。著名的开水白菜就是公馆菜,盐府菜里的牛蹄熊掌。送上一道川菜,补身上品——虫草鸭。绝对的奢华。白果乌鸡,也是一道滋补菜,另外还有松茸鲫鱼汤,竹荪汤,瓜燕穗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