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都已经平定了,为啥唐朝还是快速衰落了?并且一蹶不振?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始终没有被平定,叛军坐第一把交椅的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虽然最终都被诛杀,叛军名义上也都不再与唐朝中央***作对,但是安史叛军中其他重要将领都是有条件投降,唐朝给了他们很高的官职,以及独立的权利,比如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这更是加剧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情况。
所以,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是被“招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归顺唐朝,反而依然是与唐朝中央对峙的严重威胁。唐朝虽然在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只是向叛军妥协了。
“安史之乱”给曾经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除了经济上、社会上的混乱之外,更重要的是严重降低了唐朝***的威信。对内,唐朝***更加无力于统治藩镇,对外,唐朝***施行收缩政策,几乎是彻底放弃了西域地区。
再加上唐玄宗之后唐朝再也没有出现足够强势、善于运用权术的皇帝(没有权利,个人能力再强也没用),所以唐朝开始服输了——他们逐渐***取自保的消极政策,直到唐朝灭亡。
首先,安史之乱并没有被彻底平定,而是朝廷在某种程度上向叛军残余势力妥协。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军事上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因此,公元755年冻,当手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20万边军的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初,唐中央军根本无力抵挡。短短数月就两京尽失,唐玄宗仓皇出逃,入蜀避难。
安史之乱历时近八年,最终才得以平息。而唐朝之所以能平定叛乱,与其说是郭子仪、李光弼、张巡等名将统兵奋勇杀敌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叛军自身内讧不断造成的。
事实上,在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安史叛军内部一直都在内讧。先是安庆绪杀安禄山,然后是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再然后又是史朝义杀史思明。安史叛军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子杀父,臣杀君”之中消耗自身的力量,使得叛军阵营离心离德,再武力与唐军作战。
但即便如此,唐朝最终也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叛军势力。公元761年,唐军与回纥军可复洛阳,史朝义率残部向东出逃。至此,安史叛军败局已定。于是,叛军内部尚有实力的将领便开始纷纷选择献地向朝廷投降。
而此时刚即位的唐代宗,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法下定决心对叛军余孽进行彻底的扫荡。于是,唐代宗便接受了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和薛嵩的投降,并分别任命他们为魏博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相卫节度使。(顺便插个题外话,薛嵩这个人物的家世很不简单,他的爷爷可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
正是因为唐代宗的妥协,是的安史叛军的余孽得以继续拥兵自重,控制河北诸镇,为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唐朝可谓是极盛而衰的典型,安史之乱之前的***物华天宝、一副繁华盛世的表象。然而,经安史之乱的破坏,***几近陷入崩溃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