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扁的成都名小吃?
军屯锅盔
不知楼主是否是问的这个
成都彭州的名小吃,外酥内嫩,入口化渣。有椒盐的,有牛肉的,猪肉的各种味道。
很多人开车都专门去买来吃,和很多地方的什么饼子,馍馍,粑粑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风味各不相同。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成都小吃,也同样有名,一样是扁扁的
1.胡萝丝、冬笋丝、腌菜丝用盐、味精调好味炒熟。2.鸡蛋黄打散做粘液粘皮。3.把干面皮摊平,在底部放入馅,用面皮把馅一边包紧一边往上卷,卷至一半位置,在面皮三点涂上鸡蛋黄液,对折再卷,把整张面皮卷完即是一个春卷了。4.高温烧热油,中温慢炸,两面金黄,沥干油装盘。
现代士兵有压缩饼干和各种行军口粮,那古代历史上,士兵又吃什么呢?
古代打仗吃的东西非常杂,以谷物为主,没吃的了吃野菜野果,断了粮草就吃马、老鼠、牛皮、牛角,实在没吃的了,就互相残杀吃人肉。
士兵背着锅行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冷兵器时代打仗靠的是体力,吃不饱肯定打不动,那么部队给士卒提供什么食品呢?在汉朝之前,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是麻、黍、稷、麦、菽,产量最多的是黍子,也就是软米,还有菽,各种豆子。唐朝之前,每个士兵每天能分到一斗军粮。
由于没有压缩食品,运送粮草的队伍是部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车拉人扛,非常庞大。到了休整的地点,埋锅造饭,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点起火来熬粥喝。不但麻烦,而且烟熏火燎,容易暴露军情。当年孙庞斗智时,孙膑就用了减灶的计谋,他率领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知道后非常高兴,认为齐军怯懦,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结果率领轻兵锐卒冒然追击,在马陵道中了埋伏。
馒头、油饼都是部队的发明专利?
三国时期,有了馒头。诸葛亮征讨孟获,泸水一带瘴气重,士兵饮用河水后很多人生病,当地人说是水中下了蛊,杀死一些“南蛮”俘虏用头颅祭河就可以饮用。诸葛亮觉得太残忍,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面粉加水捏成人头模样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这就是现在的馒头。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可以看出当时士兵已经有馒头吃。
史书记载,南宋时期战事频繁,军粮补给经常不能及时送到前线 ,士兵饥一顿,饱一顿,影响斗志。于是就有人制作了中间有孔的油饼,用绳子串起来,油炸食品不容易***,士兵行军时背在身上,饿了随时可以揪下一个充饥。不过想像一下,每个士兵都背一串油饼行军,这个场景很搞笑。
当地征收粮草
如果是长期战争,一般***取两种方式,一是当地征粮,打到哪里,就向哪里的百姓征粮草补充军备;二是部队在当地开垦荒地,像当年红军在南泥湾一样,自给自足。三国时期,曹操接受谋士的建议,在许县一带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耕作的为民屯,命军队耕战结合的为军屯。不但满足了军需,而且对战争地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起了推动作用。***取当地生产屯粮,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物产,适合种什么,士兵就能吃到什么。
断了粮以人肉为食!
战争环境非常恶劣,部队断粮是经常的事,那么断了粮吃什么?《三国志》记载,袁绍粮草被焚烧后,士兵断了顿,没办法只好***桑葚充饥。袁术称帝失败后成了众矢之的,粮草没了着落,兵卒饥饿难耐,只好下淮河捉河蚌打牙祭。
最惨的是被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长平之战时,赵括被白起大兵围困,士卒先是杀马为食,马吃光了,饿得发了疯的士卒就互相残杀,煮人肉为食。
三国时期臧洪率领的部队被曹操围困在东武阳城里,粮食吃光了,老鼠、牛皮、牛角、羊角也都被吃光了,为了鼓舞士气,臧洪杀掉了自己心爱的小妾,煮成肉粥分给众人吃。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生存,只要能填饱肚子生存下来,士兵什么都会吃。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军队对后勤的重视,在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粮食对于士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士兵们没有吃饱饭,怎么有力气打胜仗。随着朝代的不同,士兵们吃的食物也有所不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古代士兵行军打仗中吃的食物分别都是什么?
1.上古时期至唐朝:小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军队的饮食都是比较简陋的,仅仅是果腹的水平。而最早的军粮实际上就是煮小米粥,在宋朝以前,军队的饮食主要以吃稠粥为主。不过当时并没有铁锅,用的是陶器,陶器最适合煮粥,只是陶器并不适合炒菜或者烹饪其他美食。
在夏商周三代,当时军队都是煮小米粥,有时候伙夫会往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或者一些打猎得来的肉食。一到饭点,行军打仗的士兵就开始架起陶锅熬粥喝。
从上古时期到唐朝,小米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粮,其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而在唐朝以前,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在西北一带,而军粮的选择往往秉持着就近原则,再加上小米非常容易保存,比如唐文献说小米可保存九年,而大米只能保存五年。于是乎,获取方便且容易长期保存的小米就成了古代军队最常见的一种军粮。
古代行军打仗中,除了小米,还有大米和麦子也都是比较常见的军粮。
2.宋明军队:干粮。
在古时候,所谓的干粮,实际上就是馒头和大饼,馒头和大饼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的加工比较困难,而且古时候的人们也不会发酵技术,所以那时候人们做成的干粮全都是死面。宋明两朝的军队就比较喜欢吃大饼,大饼是汉朝时期才出现的,只是汉朝军队并没有将大饼作为军粮。
一直到唐宋时期,大饼才慢慢成为军粮。
正常情况下,秦汉之前的士兵食物都是小米为主食,汉代之后小麦种植范围扩大,小麦成了古代北方军队最重要的军粮,南方军队主要是大米。明朝之后,花生、玉米、地瓜这些舶来品渐渐广泛种植,成了小麦的陪衬。知道了军粮后,接下来该谈谈怎么吃。战场和家里不一样,家里有时间研究怎么做美食,战场就不一样了,战场充满了太多的危险,大家都很警惕,吃饭速战速决,以小麦和面粉为例,很少有人在战场上和面做馒头啥的,他们直接现场支起锅,倒入清澈河水烧开,把麦粒煮了做成麦饭,戚继光发明的“光饼”更方便了,提前做好饼,用绳子串起来挂脖子上,饿了直接从脖子上扯几个。可是光吃粗粮也不是个事儿呀!至少得吃点蔬菜和肉吧!古代军队在野外还可以捕获野生动物,比如兔子、鸟类、鱼等等改善伙食,有时候,将军突然宰猪羊请全军士兵吃大餐,意味着将要进行大战,这顿饭既是激励士兵又是士兵最后的一顿饭。
五谷杂粮熬粥、酒、胡饼、锅盔、肉干、酱等,肉干、酱一般只有军官吃得上。苦难时期挖野菜、吃树皮树叶、甚至人肉也是军粮;
古语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部队粮食供应充足,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喝酒吃肉,比如说在战前或战。在战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史记》鸿门宴中的一段,当项羽准备攻打刘邦时说了这么一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还有就是秦军每战之前都要大量饮酒,以鼓舞士气,打胜之后就会喝庆功酒;
如果部队粮食供应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东西充饥了。《三国志》中就有没有粮食吃的时候,袁绍的部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部队在淮南吃河蚌的记载。再没东西吃的时候,要么吃人,要么就自动瓦解。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一直都伴随着战争,古代士兵和今天的士兵一样,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骑兵部队作为特种部队,马匹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粮食是给“士兵”吃的,而“草”就是给战马准备的。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发明是作为行军口粮的,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喜闻乐见。
据传说陕西美食“锅盔”就是当年秦军的口粮,用小麦面粉和水搅拌,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放在铁锅上慢慢烤制而成,制作简单,易于保存,即使在北方夏季也可以保证半个月不变质。
今天新疆的“馕”也有类似的作用。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今天我国北方“馒头”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可是据说馒头是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行军口粮。馒头非常便于携带,很快成为军中的速食口粮。
锅盔的做法有哪些?
来附上一个做了50多年锅盔的邻居的方法,每一种都超级好吃。
锅盔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之一,这种饼直径约二尺,又圆又厚像锅盖,所以得名锅盔。邻居张爷爷是陕西人士,从小跟着父辈做锅盔,目前有56年左右了,在他的手里,锅盔能玩出各种花样,我们都喜欢吃。
张爷爷说,其实锅盔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单一,做美食,美味就可以,没必要一定追求正宗,所以张爷爷做的锅盔花样很多。很多都是张爷爷自己搭配的,张爷爷说,掌握他这4种做法,开价早餐铺子,月入上万不是问题。
一起来看看这几种做法:
1.猪肉剁成肉馅,加入盐、花椒水、味精、麻油朝同一个方向搅拌。
2.温水融化酵母,静止五分钟后加入面粉揉匀。发酵至两倍大,取出排气揉成光滑面团,抹上一层色拉油。
我是大胜,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说起锅盔,不得不提我最喜欢的梅干菜锅盔了,酥脆的口感,浓浓的梅干菜味道,再加上肉馅中油脂,真是又香又脆!大家都知道,锅盔是烤出来的,我们家庭做饭肯定不会有这种设备,但是作为吃货,又怎么能不亲手做这样一道美食呢?!于是,我研究了如何用电饼铛做锅盔,没想到味道、口感都相差无几,简直太棒了。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梅干菜的网红吃法——梅干菜锅盔,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
面粉、梅干菜、肉馅。
盐、生抽、[_a***_]、料酒、白胡椒粉、五香粉、白糖、食用油。
1.取200克面粉,加入2克盐拌匀,少量多次加入110克左右水,和成光滑的面团,醒发20分钟。
2.取50克肉馅放入碗中,少量多次打入20克水,加入半勺生抽、少许老抽、1勺料酒、1克白胡椒粉、1克五香粉、2克白糖、1勺食用油搅拌均匀,取20克梅干菜加入碗中,继续搅拌均匀。
3.将面团取出,稍加揉压,分成均匀三份。
4.取一份面团,擀成巴掌大的圆片,取三分之一肉馅涂抹均匀,然后像包包子一样将口封好,反正面擀成电饼铛大小,皮一定要薄。
5.将电饼铛预热,上下火烙饼,烙至酥脆即可。重复第4、5步操作,三个梅干菜锅盔就做好了。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