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福州话是闽语正宗,厦漳泉是福州莆田移民过去的,为什么厦漳泉不讲福州话而讲闽南话呢?
谢谢🙏,首先我想说你的问题是听谁说的,说明根本不是很了解福建这边的民俗渊源。福建这边语言基本是以福清为界分为两开,福州以上闽北地区说话口音字词基本差不多(当然各地都会有差别)我说的是大概。闽南地区泉、漳、厦,绝大部分是闽南语(客家语)和台湾差不多。闽中像莆田讲的是兴化语,与闽南语有差别的,跟闽北地区语言有点接近,这就是福建这边的语言构成。
先澄清一下提问者的问题。第一,福州话是闽语的正宗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讲,福建话指的是闽南话而非福州话。第二,厦漳泉是从福州和莆田移民过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从人口迁徙上来讲,闽南多来自于山西、河南等地。
再来介绍一下闽语。总体来说,闽语以福清为界限,分南北两派。莆仙话和闽南话较为相似,如果两者用缓慢的语速能够进行简单的沟通,学起来也较快。而闽北则以福州为主,与福州话较为相似,福州周边的县市也能够简单听得懂福州话,但闽南话与福州话沟通起来困难却较大。
福建多山的地形导致了福建很多地方的方言不能进行沟通,有着“十里不同音”的现象。
你研究的不透彻。我是莆田的,会福州话,莆田话,也听懂闽南话,虽然我很讨厌大闽南主义,但是还是得承认,莆仙语是闽南语的骨,福州话的皮。总体来说,闽语分南北两派,以福清为界没错的。闽语有文白读法之分,如果用文读,莆仙语和闽南语基本相似,福州差异较大。白读的话,福州闽南交流是很困难的,莆仙和闽南如果语速缓慢交流,识别率至少60%,莆仙和福州差别较大,发音有较多差异,但是莆仙语吸收福州话的连读变音现象较多,闽南基本很少,这就造成闽东,莆仙,闽南之间基本很难互相沟通。但是,闽语之间语法,词汇构造是一样的,但是彼此发音差别较大,这就解释为什么广东海南的闽语系人口祖籍大多是莆田,但是发音更接近闽南语的原因,莆仙语介于闽东和闽南间的分水岭。我会讲粤语,听些客家话,就是广州市区和番禺的白话都能听出差异,山区的客家话和平原客家话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遍地是山的福建,闽语间差异严重就不难理解咯。
如果说正宗闽语,应该以现在影响力范围来算,先是泉州港影响再来是漳州月港的远洋航海经商移民,后来台湾闽南语歌曲,厦门成为特区更让闽南语全国闻名,现在网上搜索闽南语都知道是福建台湾方言,就如网上谈起爱拼才会赢都知道是一首很出名闽南语歌曲,
几个观点:1、福建方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个方言语系内外部差别都很大,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不少共同特征,哪一部分方言都代表不了福建!2、语言的发展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迂回缠绕,要想说明谁是源头谁更早谁就无聊,省省把!3、整体而言,福建方言受古汉语(当然是古代北方语言)影响较大,也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样貌!任何形式的地方主义的优越感都是浅薄的!
晚清名臣林则徐4个女儿都嫁给了谁?结局如何?
林则徐,被誉为清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历经嘉庆、道光二朝,道光朝重臣,历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两任钦差大臣,官至一品。因在道光朝主张严禁***,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从列强商人手中收缴的***,因此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一生育有四女,大女儿林尘谭,次女林金鸾,三女林普睛,四女林金銮。其中次女林金鸾早夭,尚未成年就因病去世了,而其余三女都相继长大成人,且最后都婚配。
大女儿林尘谭。1837年,17岁的林尘谭嫁于河南布政使刘齐衔,与林则徐一般,刘齐衔也是一个大大的清官。刘齐衔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咸丰四年升任湖北德安府知府,在德安府任上,因刘齐衔政绩突出,“躬节俭,裁漏卮,撤私税,徕商贾”,受到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任,随后胡林翼向朝廷举荐他,说他可堪大用。
于是在同治二年,刘齐衔升任陕西督粮道,不久又调任陕西布政使兼按察使。而后,又相继调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等职。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刘齐衔请免粮贩输税,但因呈报过迟,于法令不和,所以被就地免职。不久,刘齐衔因受不了打击病逝于开封。
至于林尘谭的结局,因史料缺失,所以不得而知。但林尘谭和刘齐衔的后代却是过得不错,他们的儿子刘学恂后来帮助刘家成为了福州的首富,鼎盛时期的刘家拥有电气公司、电话公司、铁工厂、制冰厂等20多家企业、几近掌控着整个福州城的经济,可谓是富可敌国。
三女林普睛。1840年嫁于两江总督沈葆桢,话说这门婚姻算是近亲结婚,沈葆桢的母亲林惠芳是林则徐的亲妹妹,也是说沈葆桢和林普睛是表兄妹的关系。
当然沈葆桢与林普晴结婚的时候,沈葆桢还不是两江总督,此时的他才刚刚考中举人,之后沈葆桢两年都名落孙山,直到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士,得以授翰林院编修,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