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怎么样?会成为下一个星巴克吗?
谢邀。早在去年,瑞幸咖啡“小蓝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张,让国内看似波澜不惊的咖啡市场猛然变得热闹起来,引起了众多行业内人士的关注。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我也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
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核心:改变咖啡的消费模式,提高店铺坪效、降低边际成本;把线下消费,转化成可流转的互联网产品,突破边界,实现交易的倍增。简单来说,瑞幸咖啡的杀手锏,就是运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通过大面积布局线下门店、高力度补贴等方式快速切入市场、获取大量客户。瑞幸咖啡凭借着“门店+外卖”的新零售方式,找到了咖啡这门好生意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咖啡领域,瑞幸咖啡的出现,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而在过去,星巴克的异军突起,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星巴克一直以来的经营理念都是“第三空间”,它的产品实际上是咖啡与咖啡文化、第三空间文化的融合。它的消费场景是“咖啡+办公、+休闲、+学习”等等。星巴克是想让消费者在生活、工作以外选择星巴克来放松心情、消磨时光。
商业模式的不同,也给消费者营造了不同的消费体验。比如说在星巴克,拥有的消费体验,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舒服地窝在咖啡店的沙发里,喝上一杯卡布奇诺,这将会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受。
而在瑞幸咖啡,这里给你提供的是“无限场景”,体验到的是“小蓝杯”的如影随形。早上赶到公司,点上一杯热咖啡,配上一份巧克力司康、火腿芝士羊角或尼斯吞拿鱼三明治,可以在享用早餐的同时唤醒自己。
中午拿起打开luckin APP下个单,点牛肉土豆泥沙拉、樱桃番茄五谷搭配健康简餐,美味摆在面前的那一刻,清新自然之感扑面而来,饭后可以静享午休时光。
感谢邀请。瑞幸咖啡和星巴克之间的关系似乎一直扑朔迷离,欲说还休,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星巴克用了17年的时间,在中国开了2000家实体门店;而瑞幸咖啡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成立一年多的时候,就完成了开设2000家店的***。从开店的速度,也能看出他们的咖啡路线有多不同,一慢一快,一个休闲一个快消,从开始到现在,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就没有站在一个赛道上PK。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压根不一样,两者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抢的不是同一块蛋糕,何来竞争一说呢?
瑞幸咖啡的目标消费人群,其实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不是重度的咖啡发烧友,更多的是刚喜欢咖啡的新朋友,这些人中以学生和工作的白领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20-39岁之间。我记得去年那会儿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详细地描摹了瑞幸咖啡的消费者画像,主要用户90%的年龄都在35 岁以下,其中25 岁以下用户高达46.6%,而26-35 岁的用户占据45.3%。
不管从哪个年龄段看,瑞幸咖啡的忠实拥趸们大致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多在一二线城市生活,或刚走出校门,或在企业任职,或从事新兴行业,或做管理岗位。他们热爱生活并且享受生活的点滴,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但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或受条件所限,没有时间去咖啡店坐一坐或者自己花时间亲自煮一杯咖啡。而瑞幸咖啡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个痛点,以外卖和自提为主,让为工作缠身的白领、小资一族,提供便利喝咖啡的条件,能够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足不出户就能安然享受一杯咖啡的芳香四溢,给自己的生活多些情趣和品味的提升。
比如我有日常赖床的习惯,每天到公司打卡都匆匆忙忙。但自从瑞幸咖啡在写字楼里开张后,生活真的从容多了,早上再也不用为抢时间吃早饭而发愁。到了单位后,悠哉地点上一杯热咖啡,配上一份巧克力司康、火腿芝士羊角或尼斯吞拿鱼三明治,享用早餐的同时唤醒自己,开启精力充沛的一天,真的很惬意。
谢邀。
先提供下我们公司的坐标,如果以咖啡地图来说的话,就是周边三五百米内有麦咖啡、711咖啡,一千米内有肯德基咖啡和星巴克咖啡,两公里以外有瑞幸咖啡。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般是早上喝711,中午下午喝瑞幸。便利店咖啡比较适合配早餐,瑞幸适合的场景多一些,零星时间还有星巴克,适合出门谈事。最近半年瑞幸出镜率较高,公司蓝纸袋泛滥~
首先瑞幸线上操作很方便,忙的时候很快搞定,界面设计也便于操作,优惠什么的都是系统自动完成,这一点也很值得信赖。
咖啡口味方面选择没有那么多,很适合选择困难症,而且上班也没有太多时间划手机。不过新鲜的品类也会隔三差五冒出来,莫名的干活也有了点动力,这其中是什么关系我也说不准。不过瑞幸对上班族摸得还是很透的。至于口味我觉得是不输星巴克的。虽然市面上几大咖啡品牌用的都是差不多一种咖啡豆,但是研发和用心程度也是能喝出来的。瑞幸感觉就是比较能钻研咖啡豆的深层次口感,一般基本款的卡布奇诺、美式、拿铁都不会出错,一些新品比如黑金气泡什么的喜欢的会觉得超惊喜,不过这也是见仁见智。
还要说一下的是瑞幸的羊毛,薅起来确实很爽。0折5折券满天飞,午餐、轻食的折扣也比较狠,推荐朋友买自己还能有优惠,虽然这都是电商的套路,但是确实正对我们的需要。所以一般下午茶都是集体喝瑞幸,而且现在开会行政也会选瑞幸,算下来确实比较省钱。
谢邀。关于不同,谈一点感性印象:如果说星巴克是重卡,瑞幸咖啡就是跑车。作为咖啡消费赛场上的后来者,迅猛发展的瑞幸对品质要求还是很高的:优选咖啡豆、***来自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WBC冠军完成拼配方案。为原生咖啡文化缺失的中国市场,完成本土化培育确实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但口味不是重点。还是那句话,中国缺乏原生的咖啡文化,不仅与欧美中东等传统咖啡市场相比,即便与东邻日本相比,中国市场对口味的敏感程度也低很多。真正让瑞幸小蓝杯迅猛发展的肯定是服务模式与新消费场景的开辟。
工业风装修、文艺范陈设、***用后现代的蓝色作为主基调(小蓝杯的由来);不设座位、极速外卖、搭配健康轻食和沙拉等简餐;第一家店就开在了造型后现代的北京***SOHO。瑞幸走的是“轻量化”路线。它从星巴克路线的高端化、商务化、仪式化场景之外,开辟了白领市场日常“轻”场景。试想:无论商务交往还是日常人际维护,一杯标注着“文化符号”的外卖咖啡,不就是一种“圈子认证”的场景接口么?
渗透日常的便捷咖啡消费,加上“轻”场景的功能,瑞幸小蓝杯在咖啡消费领域极速飞驰的密码或许就在于此。
放开更大的视野来看,如今瑞幸进行场景开辟的一大步,将来回望也许只是咖啡文化中国本土化的一小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