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孙吴***,对都城是武昌还是建业,曾数次反复,称帝在武昌,但很快就迁到了建业,后来孙皓即位,又迁到武昌,不久又回到建业,个人分析,孙吴迁都有点儿像明朝朱棣迁都北京的那句话“天子守国门”。
图为南京石头城遗址,当年孙权筑城于此。
干大事者都会有番长远的谋划,孙权对自己建功立业后,大本营安哪儿,是有过考虑的,他在征战途中,营建过两个地方,一个是武昌城,一个是建业城,这两个地方共同点,都背靠长江天险,四面环山,军事上易守难攻,从军事角度,把大本营安这两个地方都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当年孙权与刘备联盟时,对手是北方的曹操,于是下令修建业城,将来在此抵抗曹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孙权画像。
几年后,孙权又跟曹操合好了,但跟刘备闹掰了,两家搭上了血债,都准备死磕到底,所以这时孙权的防御重点转移到了长江上游,对手成了蜀汉,于是下令在长江中游的鄂州,开始营建武昌城,武昌宫建好后,孙权在此称帝,这时候诸葛亮在专心北伐,孙权也和曹魏爆发战争,防御重点重新转到北方,于是孙权在武昌称帝后,没多久就将大本营迁往建业城,当然了,建业城相比武昌城,在物资补给上更方便,就常驻建业。
鄂州的吴王城遗址,就是当年孙权修筑的武昌城。
几十年以后,孙皓即位,又曾把都城从建业迁往武昌,同样是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孙皓即位正赶上蜀汉灭亡了,孙皓想趁机分一杯羹,也能建功立业提升自己威望,于是迁都武昌准备对蜀地发动战争,由于迁都劳民伤财,遭到朝臣和百姓反对,民间更是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孙皓只能作罢。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在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对于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时间相对较晚。比如曹丕是公元220年称帝的,刘备是公元221年称帝的,而孙权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
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促使东吴可以和蜀汉、曹魏平起平坐了,随后,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东吴长期定都于南京,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孙权却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的。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一
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石亭之战因为重创曹魏,导致曹魏大司马曹休不久之后病逝,从而增强了孙权称帝的底气。公元229年春天,又一个好消息传来,诸葛亮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由此,先是东吴重创曹魏,后是蜀汉攻占曹魏疆域。趁着这一良好的机会,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对于孙权来说,之所以一开始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是因为之前孙权就坐镇此地了。进一步来说,这和武昌(今湖北鄂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存在直接的关系。
二
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从地理上看来,孙权的吴国无论是在武昌建都也好,在建业(即南京)建都也罢,这两个地方都处于随时可能面临战争的前线,颇有一番后来的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意思在里面。
孙权建都武昌,是因为当时随着斩杀关羽的原因而导致吴蜀两国关系恶化,随时可能会面临来自蜀汉的攻击,所以为了稳住民心与军心,孙权要将都城建在武昌以示抗蜀之心,后来果然爆发了夷陵之战。
但是随着刘备的去世,诸葛亮积极与吴国重新修好,以图联手共抗北方的魏国,诸葛亮一边出祁山一边联络让孙权出兵北伐,后来重新迁回建业,则是因为曹魏的威胁已经比蜀汉更大,所以要转移国都,也就有了所谓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实际上,像孙权这样随着国防形势而改变国都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如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就是为了应付蒙古的入侵,而清朝将统治中心移到北京也是为了统治广大的汉地。
历史上,当南北对峙时,定都金陵(建业、建康、南京)是常态,这是由于地理经济决定的。
孙权曾根据形势需要短暂地建都于武昌,是基于219-228年特殊的形势做出的务实调整。
不过,当形势回归常态后,孙权还是回到了历史的常态——迁都建业。
荆、扬二洲,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宋书.何尚之传》
从东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南方***多是定都于金陵(包含这种历史名称),这是由地理经济决定的。
南朝的重心有两个:荆州、扬州。
如能像刘表一样全据荆襄,则荆州经济比江东好。
正常情况下,唐代以前,荆州的经济比扬州要好。
但是,当南北对峙,尤其沿长江对峙时,情况就不同了。
荆州最为富庶的江汉平原,在长江以北。对于以长江天险自守的南朝来说,江陵以北,不论名义上归属于谁,都是很难有效控制的。
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东吴王朝正式建立。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并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一般来说,古代建国之后很少随意迁都。孙权为什么在称帝之后就马上迁都建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孙权称帝之前长期停留武昌是形势需要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孙权就迁至武昌,此举有两个用意。其一是安抚荆州新归附地区的民心,防止出现意外。其二,提防刘备出兵夺回荆州。武昌位居长江中游,交通方便。物质兵员军粮都可以迅速由此运往前线。此后在夷陵之战,正是因为孙权在武昌坐镇,及时的启用陆逊。才击败刘备的大军。其后几年,孙权继续坐镇武昌,提防蜀汉集团的卷土重来。到孙权称帝之后,蜀汉和吴国已经重新修好,相约共同对付曹魏。此时继续驻扎武昌已经没有必要。
二、扬州地区是东吴的根本,统治稳固。经济发达。
扬州是孙策、孙权兄弟历经两代人经营的根据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已经彻底的稳固。当地的世家大族和豪强都已经归心于孙权。
扬州的人口、经济原本和荆州地区差不多。但是扬州有一个优势,在乱世开启的时候,没中原与荆州损失大,所以相对较为和平一些。另外很多北方士族,也因为北方战乱而南下避乱,多数是来到荆州与扬州,其中以扬州最多,因为扬州离中原最近。所以经过一系列的人口南下,带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口红利,扬州就变得相对富庶起来。更容易供应首都庞大的官僚阶层以及周围驻军。
而荆州地区虽然人口和经济实力不比扬州弱,江汉平原也是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但是经过赤壁之战,猇亭之战等一系列战争对江汉平原影响极大,短时间内还在恢复期。
三、文武百官的意见
孙策夺取江东地区之前只有兵马数千,此后不断得到江东地区世家大族的支持才一统江东。可以说孙氏集团能在江南建立稳固的***和世家的支持密不可分。以顾、陆、朱、张四大世家为首的江东世家大族基本又在孙权开创帝业时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他们的根基都在江南地区,如果在武昌建都,他们必然会远离故土,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的。因此,孙权称帝之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张纮就上书孙权建议迁都建邺。这实际上就是世家大族对孙权表态,不愿意留在武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孙权,对于世家大族的意见也不可能不重视,因为这是他统治江南地区的基础力量。
总结:综上所述,孙权迁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迁都建邺,可以依托江南地区富庶的人力物力来供应首都。二是就近稳固与世家大族的关系。三是依托长江水道可以迅速的增援上游荆州地区。而作为第一个在江南割据一方的***,定都建邺也为后来在江南割据的***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江南割据的***基本都在建邺定都,从而为南京(建邺)赢得了古都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