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栅栏街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小吃?
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八年,要问老北京好吃的小吃,我还真吃过不少:阜成门的庆丰包子(前几年去不好吃了),台基厂燕芳小吃店的锅贴,大栅栏对面鲜鱼口天兴居的包子和炒肝(我在那里学过做炒肝),南横街的小肠陈的卤煮火烧,前门外大街都一处的烧麦,月坛南街附近白魁老号的驴打滚拌羊杂等,那时的味道确实好!你要问我大栅栏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小吃,还真没有印象。
说起前门可以说在北京是相当有名的一条步行街了,不过曾经的琉璃瓦,朱红墙那种老味道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包围的翻建建筑群,淹没在浓浓的商业氛围里,而且鲜鱼口美食街里的美食也悉数变了味道,不过前门这块还是有美食可以吃的,走着,一起去看看。
陈记小肠卤煮
说起北京的美食,如果是我首推的不是烤鸭,而是卤煮,没错,就是这种看似上不了台面的下水们,却承载了从小到大关于美食的记忆。现在好吃的东西丰富了,但是还是时不常的就馋这口儿。一碗热腾腾的卤煮,才是北京最真实的味道吧。小肠陈也可以算是卤煮界的网红了,从来不爱吃香菜的,但是吃卤煮的时候就爱多放香菜,肠子和肺处理的都很干净,没有不好的味道,火烧和炸豆腐都特别入味。
想吃好吃的就得往胡同里走走,这家店在廊房二条82号(近前门大栅栏)
义聚成老北京炙子烤肉
老北京炙子烤肉也是相当受欢迎的老北京美食了,经常会约着朋友去吃吃吃,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这家店也是吃货心中有一定位置的,整个店都透着浓浓的怀旧情怀。烤肉的方法也是引人而已,可以平铺摊开也可以炒来炒去。这里的古法烤牛肉很喜欢,细嫩爽滑的味道简直太棒了。
哈😊,我是北京土著,我来说说!
北京的食品特色是包容和发扬,很早的时候,北京就有了全国四面八方的风味食品,很多小吃在北京都是外地小吃的京化,比如天津的山西的陕西的广东的浙江的上海的,在北京都能找到。
不过,说到大栅栏,现在我们也很少去了。改造之前那里是商业街,还可以去买些东西,吃吃都一处、功德林、还有月盛斋的酱牛肉,还可以去大碗茶去喝喝茶听听京剧。不过,改造后我们几乎就不再去了,那些文化的玩意儿看一遍就够了,而那里的食品实在是难吃,虽然价格不菲,但的确吃不出东西来,既没有味道,也没有文化。
北京的特色食品包括全聚德烤鸭、都一处烧麦、庆丰包子、馄饨侯、北海御膳等都下降得比较明显,味道大不如前了。要吃北京风味,大致只有去牛街或者护国寺一带了,牛街是清真小吃,它们的炸糕、牛肉、羊头、爆肚做得都好,不过人也多,去一次挺花时间的。
护国寺一带是小吃的聚集地,不过味道就那么回事儿。还有什刹海、地安门也有很多小吃,地安门的糖葫芦做得非常可口,扒糕、糊塌子都可以尝尝。
北京烤鸭现在价格长得很快,宣武门全聚德现在只剩下铜臭味的文化了,想了解北京文化到可以尝尝,但它不值得推荐。真要享受烤鸭,可以选择便宜坊、大董、鸭王、九华山,而要便宜些的可以去郭林家常菜或利群烤鸭,味道都还不错。
北京的炸酱面和打卤面讲究刚出锅的,因此,凡是旅游餐厅都不行,象海碗居这样的,刚开业时质量很好,但现在都没法吃了,都要面坨了才端上来,酱也是凉的,简直糟蹋了。
其实全国各地的小吃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成都的龙抄手也不行了。顾客流量大了,服务下来了,价格上去了,搞得人心情都没了。
大栅栏,在老北京人心中的位置就是高大上的地方,一出门有人问你干嘛去?逛大栅栏,嘴巴咧着,心里更高兴了!而到了今天,这里成就了一个都市中心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本地小伙子都要娶外地媳妇了,因为北京女孩不会跟你,商业街上,满眼都是外地人卖着旅游产品,骗着外地的人!还不如赶紧让外地来的***找房地产公司拆了卖房子给外地人呢!
作为一个去过N次帝都的外省人,壹周君郑重的告诉你,前门大街随便逛逛就OK啦,这是外地游客扎堆之处,值得推荐的本地小吃真不算太多。
想要深入了解北京小吃,去南锣鼓巷周边不错,护国寺小吃也OK,顺便逛了什刹海,往后海走一走,晚上酒吧街还能嗨一嗨!
不过鉴于前门大街上聚集了众多老字号饭店,对于第一次去北京的游客,壹周君还是有必要掰一掰的!
先推荐一家壹周君觉得不错的老字号——贾大爷卤煮。
据说贾大爷是京城摄影圈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店铺里都是他的早期摄影作品,坐在店里,看看前门旧貌,老北京人情,吃着卤煮火烧,确然历史回溯啦。
他家的火烧典型的南城风貌——油水十足,小肠+肺头一不小心就能把你撑着,这时再把沉底的火烧捞起来吞下......好啦,打个饱嗝,心满意足!
“都一处”烧麦,乾隆爷亲自御笔赐名,够叼吧😁其实“都一处”开始卖烧麦是同治年间才开始的,前期只是个小菜馆。
据说当年创始人在前门外开了个小菜馆糊口,结果有一天乾隆半夜微服私访晃到前门一带,找不到吃的,进了这家店,老板看着这位衣着光鲜的达官贵人进店,自然是好酒好菜伺候着。乾隆爷一边吃一边喝直说味道好,最后问起店名,老板说没名字。乾隆就说:“这时还开门营业,前门只有你家啦,就叫‘都一处’吧”。
上海本帮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美味值得品尝?
上海菜口味特点: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醇厚鲜美为其特色。
由于上海本地菜(包括苏锡菜)与外地菜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便在原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以上海和苏锡风味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上海风味菜体系。
上海菜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讲究选料新鲜。它选用四季时令蔬菜,鱼是以江浙两省产品为主,取活为上,一年四季都有活鱼供客选择,当场活杀烹制。
肴品种多,四季有别。 烹调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上海菜原来以烧、蒸、煨、窝、炒并重,逐渐转为以烧、生煸、滑炒、蒸为主,其中以生护煸、滑炒为最多特别善烹四季河鲜。
原来上海菜以浓汤、浓汗厚味为主,后来逐步变为卤汁适中,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讲究鲜嫩、色调,鲜咸适口。特别是夏秋季节的糟味菜肴,香味浓郁,颇有特色。
“本帮菜”顾名思义即产生于乡土本地的菜色,上海的本帮菜源于上海本地,但是上海作为“东方的巴黎”受“十六帮闹申城”的影响,现在的本帮菜维持了传统的特色也融合了一些其他菜色的精华。
传统的上海“本帮菜”可用“浓油赤酱”,“汤卤醇厚”来形容,融百家之长后,也出现了不少清淡的菜品。不过作为一个老上海人认为 上海的本帮菜的亮点永远是传统的红烧和糟醉。红烧可以说是将“浓油赤酱”展现得淋漓尽致,糟醉则将香味浓郁体现得尽善尽美。
说到上海本帮菜的红烧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时间就想到红烧肉,但是今天笔者要推荐的则是一道红烧鮰鱼。本帮菜的红烧绝非添些酱油使菜品上色便够了的,本帮菜的红烧更注重火候和时间的把控。鮰鱼在锅里经过精心熬制形成“自来芡”,加上酱油的酱色,使得鱼肉显得色泽油亮,糖色浓重,汁水浓郁。鲜嫩酥软的鱼肉被咸甜的芡汁包裹着,这是本帮菜的一绝。
还有一道“油爆河虾”也是突出了上海本帮菜的“重油”,起油锅,大量的热油里倒入新鲜的河虾,油锅滋滋作响,有经验的大厨凭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河虾是否恰到好处。经过大量热油的作用河虾变得外酥里嫩,配上酱汁,一碟油而不腻、咸香酥嫩的“油爆河虾”也是本帮菜的一大[_a***_]。
本帮菜的另一特色——“糟货”,例如糟鸡糟鸭就是老上海人待客的一大招牌菜。***的鸡鸭肉因为上海特有的香糟的浸润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使人未食其***先闻得其味。
本帮菜是上海本地的风味菜,又称上海乡土菜肴,它由上海本地和青浦、南汇县城的当地特色菜所组成,最早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初期。本帮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料新鲜、常用四季时令蔬菜、江浙两省的鱼虾为主,烹调方法以红烧、生煸、滑炒、清蒸为主,特别擅长制作四季时令的河鲜菜肴。本帮菜的口味本来以浓汁原味为主,后来逐渐变为卤汁适中、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讲究咸鲜适中,颇有特色。
本帮菜从上海本地的百姓饮食起步,逐渐吸取了徽菜、淮扬菜、苏锡菜、粤菜等其他菜系的长处,结合本地消费者的口味习惯,逐步进行了改良,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菜谱谱系。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本帮菜已经积累了诸如虾籽大乌参、冰糖甲鱼、芙蓉鸡片、八宝鸭、油爆河虾、糟钵头等一大批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著名菜肴。
本帮菜的传统烹饪技艺主要有两种,一是红烧,而是“糟”。红烧技法是一种上海本帮菜的传统烹饪技法,他以原料为导热体,经大火、中火、小火、大火四个阶段的加热,使得菜品具有酥糯鲜香的一种烹调方法。本帮菜的红烧不同于其他菜系的红烧技法,其成菜外观酱汁浓厚,口感软糯绵滑,极具江南菜的特征。红烧技法中,最受欢迎的菜品是红烧鮰鱼、锅烧河鳗、油酱毛蟹、红烧划水等。
糟醉食品属于江南的传统食品,其特点主要是香气四溢。唐宋时期,糟醉的加工技法已经广泛扩展到肉食、禽蛋和水产等食品中,逐渐成为江南民间较为普遍的家常菜做法。本帮菜的糟醉,荤食素食都很丰富,如糟鸡、糟鸭、糟鱼、糟猪爪、糟毛豆、糟茭白等。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