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美食作品?
《这本书好吃吗》帮我们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找出写吃的段落,并收集成册。一本书的好坏也可以通过这些小片段中看出来,不只体现笔法,如若能把滋味与食态描摹得很精妙,那就意味着作者文笔好,讲述的故事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要将吃的写好,不太简单,作者至少要是个热爱生活、有显著观察能力的人。
这本书从饮食细节上,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 但是吃东西大家都是吃过的。
林语堂记载了美食的文学书?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我们是地球上唯一无所不吃的动物。只要我们的牙齿还没有掉光,我们就会继续保持这个地位。”
国人的“好吃”成就了我们丰富的饮食文化,从《周礼·天官冢宰》到《太平御览·饮食门》,从《吕氏春秋·本味》到《闲情偶寄·饮馔部》,人们通过对美食的记录点评,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华文化的图谱。
学小吃制作看哪些书藉好?
不建议看书,做小吃火候很重要,至于配方都是一样的,但是火候不好控制,看书的话如何控制好火候,光看书是学不会做小吃的。
最好的办法如下:
1、跟着有熟练经验的人学习,就是出点学费也值得,这样学得快。
2、找不到熟练的人或者不方便的话可以看视频,但是一定要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要多操作几次。
希望你快速掌握小吃技能!
中国传统饮食书籍有哪些比较突出的?
饮食问题自古受到重视,在专门的书籍出现之前,在诗歌辞赋中就写了不少,像《诗经》、《周礼》、《楚辞》、《吕氏春秋》中涉及很多,不少烹饪理论成为以后几千年传统饮食的发展依据。自古至今,存目者过千,传今者百余,所以不按时间顺序详细说,举例一些比较有名气有特点的:
1 《吕氏春秋》为什么会和饮食沾边呢?主要是其中《本味篇》塑造了伊尹这个庖人出身的“鼎鼐之才”的政治家形象,记载当时的美味佳肴和特产,关于刀工、火候、调味的烹饪理论,形成一份名目繁多的食单,是研究我国古代饮食的重要史料文献之一。
2 农书、医书一类的。《神农本草经》、《齐名要术》、《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急备千金要方》,会记载很多饮食方法,告诫人们应该吃什么,不宜吃什么,医书中会有食疗要方。
3 养生类。《养性延年录》总结各种饮食禁忌;《养老奉亲书》老年保健专著;《饮膳正要》是根据宫廷饮膳经验编纂的,《饮食须知》也是元代人写的,介绍了360种食物相反相忌、性味及饮食方法;《遵生八笺》大量篇幅写的是生活中如何养生,其中有“饮馔服食篇”。
4 烹饪方法、美食名单。 这类内容比较多的比如元代问世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保留不少宋代做菜方法;《易牙遗意》收录150多种调料、饮料、面点、菜肴、食药做法;《调鼎集》清代饮食专著,内容相当丰富;《随园食单》列有326种菜肴点心,类似的还有《醒园录》。
5 专项 写茶的《茶经》《大观茶论》,写酒的《北山酒经》,素食的《素食说略》等。
有名的基本列出来了,肯定不够全面,仅供参考。
文/GSN
说起古籍中的饮食书籍,我感觉绕不过去的一个是乾隆才子、诗坛盟袁枚的《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是大美食家袁枚四十年的实践产物,嗯,说是实践,其实他也没有下厨就是了,君子远庖厨对他的影响还是太大啊。
《随园食单》介绍了我国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还有当时的美酒名茶,就连配料和品尝也有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