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长高的家常菜?
食材:鲜香菇10朵,蒜苗2根,里脊肉200克,胡椒粉,淀粉,蚝油,生抽,盐,食用油。
做法:
1:里脊肉切片,加生抽,胡椒粉,淀粉抓匀,这样炒出来的肉超级嫩。香菇切片,蒜苗切小段。
2:锅中油热,下肉片滑熟盛出。锅留底油,蒜苗炒出香味,放入香菇片翻炒片刻,接着放入蒜苗叶子翻炒。
可以试一下这几款菜式:凉拌豆腐皮,清炒小油菜,金针菇炒小白菜,胡萝卜炒瘦肉,蒸鸡蛋,娃娃菜蒸鲈鱼,麻酱拌凉面,鸡蛋胡萝卜虾皮粥,黄豆炖猪蹄,花甲冬瓜汤,白灼大虾,海带排骨汤等
春季长个子食谱家常菜?
食材:牛肉200克,韭菜120克,彩椒35克,姜片、蒜末各少许。
料理方法:
1、将洗净的牛肉切丝装入容器中,倒入料酒、盐、生抽、水淀粉,拌匀上浆,淋入少许食用油,腌渍10分钟;
2、起锅烧油,倒入肉丝,翻炒至变色,放姜片、蒜末,炒香。再放入切好的韭菜丝、彩椒丝,大火翻炒至食材熟软。
再加入适量盐,鸡粉2克,料酒生抽,水淀粉,让食材均匀入味即可享用。
主料,肋排200克配料,冷水浸泡,要换三次水,泡出血沫,芸豆250克,去纤洗净。
锅内放油,加入八角,姜块,葱段,翻炒出香味,后放入肋排段,再放入料酒去腥,肋排变色后,加水。老抽,小火炖煮,炖至八成熟时放入芸豆,加精盐,生抽在炖煮五分钟即可。
清淡一点的家常菜?
食材:老豆腐 一块 姜 葱 蒜 洋葱 水果椒红绿适量(就是不辣的彩椒)淀粉 鸡蛋
2:姜蒜切成小粒 葱切成葱花 辣椒切成颗粒 备用 洋葱切丁 取适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水
清淡口味的家常菜有白灼虾仁、番茄炒蛋、蛋花冬瓜汤、土豆鸡蛋饼、蒸鸡蛋、小葱拌豆腐、素炒秋葵、韭菜炒蚕豆、素炒西葫芦、玉米莲藕排骨汤、素炒茼蒿、西兰花炒木耳、清炒笋瓜、芹菜炒豆腐皮、清蒸鲈鱼等。
原料
豆腐300克、鸡蛋4个、葱花15克、料酒30克、精盐适量、味精2克、高汤150克猪油50克。
制作过程
1、将豆腐切成丁,放入沸水中氽一下,捞出,滤干水分。
2、鸡蛋打散,加入料酒,精盐,味精搅匀。
家里老人患有高血压,可以吃哪些家常菜?帮忙介绍下简单又易做的家常菜?
家常菜用于降血压、降血脂比较好的以富含纤维较多的食材为主:
如:芹菜,有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家用炒菜时可以放一些食用;魔芋、木耳、荞麦、燕麦、绿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血脂的作用;鸭肉缓解高血压头晕症的作用;山楂,夏天泡水喝,有扩展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另外就是吃一些抗氧化食物防止胆固醇堆积,清楚血管中自由基,一些富含维生素C
、维生素E、胡萝卜素的食物,如番茄、苹果、葡萄等。
以上一些食材除了水果外,可以用于一般家常菜加工,一些可以作为主、辅食食用。
最后,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食物中,一般以清淡为主,不能过咸。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
家里有老人患有高血压,饮食上要注意低盐、少油,平日多吃蔬菜、水果,肉类尽量吃些白肉(鱼肉、鸡肉),少吃红肉(牛肉、羊肉)。
另外,可以督促老人平日做些舒展筋骨的户外[_a***_](打太极、舞剑)。
推荐几款家常菜:
清蒸鱼;
小炒时蔬;
丝瓜炒肉;
你好,我是影像科刘医生,是一名执业医师,专注分享医学、健康方面相关知识,有疑问欢迎留言或关注我私信,有问必答。
高血压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之一,平时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家常菜比较适合高血压病人呢?在这个给你介绍几种。
1、苦瓜排骨汤。研究表明,苦瓜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苦瓜中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还有降血糖的作用。
2、水煮毛豆。毛豆中含有能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化合物,从而起到降血脂和降血液中的胆固醇的作用,对于控制血压同样有帮助。
3、海带炖豆腐。海带和豆腐都是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食物,一起食用,味道好,保健效果也特别棒。尤其是对于早期高血压患者以及同时有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便秘、肥胖的患者。
4、芹菜。芹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钙、磷等各类丰富的营养元素,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芹菜还具有一定的抑制致癌物质活性的药理作用,可以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5、清炖萝卜汤。萝卜具有散淤血、降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常吃可以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防治高血压。
6、洋葱。洋葱被誉为菜中皇后,营养丰富,含抗坏血酸及十八种氨基酸等,研究表明,洋葱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消炎抑菌、防癌抗癌、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能。
7、黑木耳。黑木耳是一种降血压的食物,无论是哪种食用方式,都具有很好的降血压效果。中医认为,黑木耳性甘平无毒,入胃、肝、大肠能补气血,润肺,舒筋活络,好处多多。
总结:能够对高血压有帮助的蔬菜非常多,建议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吃对于控制血压有益的蔬菜。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一定要多注意,以低脂肪、低盐为主,多吃些富含钙、碘的食物。多喝汤、粥等。另外,还需要多吃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蔬菜水果,少吃***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咖啡等。同时,一定要注意定期检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