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
虽然不是四川省内人,但是对川菜真是热爱和佩服,这个能火遍大江南北,林立在大街小巷各种门店的菜系,真是有它的魅力。我这不能吃辣的南方人很多时候都馋得忍不住去品尝川菜,所以有点理解那些特地为美食而去成都的朋友们了。
川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商代以前,四川地区主要居住着巴蜀两个大部族和十余个小部族。巴国物产丰富,当时已有卤水、岩盐、川椒,蜀国则是“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
有两个传说故事,一是巴国的国王得了一种怪病,御医治疗很久不见效,王后做梦梦到一只大红公鸡被惊醒,醒来发现外面真的有一只鸡,以为是神仙托梦,便叫人把鸡煮了,有看到红辣椒于是一起煮的。没想到国王喝了这种辣辣的鸡汤,顿时感觉身体好转,以此红辣椒煲的鸡就称为巴国名菜,经过不断改进成了有名的“巴国炖鸡煲”。蜀国也是一个有关国王的故事,这里我就不讲了,最后结果就是逐渐演变有了“水煮牛肉”这道名菜。
不论真***,说明巴蜀之地人们原先就爱辛辣厚味的食物,可谓“好滋味,尚辛香”。由于处在四川盆地,气候温热潮湿,从生理和味觉上都会对辛辣芳香之物有所需求。从物产***看,巴蜀很早就有姜、花椒、葱、韭,后来引进大蒜、辣椒,都是具有一定食疗功效的,适应当地人需求,自然多用在食物中。
秦汉时期,在烹饪火候、刀工、调味方面,川菜已经初步成型。唐宋时候,菜名就很多了,以清淡和甜胃特色,用盐、蜜、果酱渍食是当时主要饮食方式,加上花椒,“甜、麻”是主要特点,发展1840年前,一般作为古代成都川菜阶段。
现在所认识的大部分川菜属于1949年后的现代成都川菜了。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探讨川菜的具体发展历程,欢迎成都小伙伴提意见~
*川菜的历史
概括地说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
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川菜的种类:
除了以成都菜为正宗外,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等,都以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并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小吃和特色习俗?
我的家乡有特色奶食品,奶豆腐,奶酪,黄油,还有纯手工制作的酸奶糖,有特色当地手把肉,碳烤牛肉干等,我们这边有草原那达慕,摔跤比赛,还有***,射箭,安代舞,还有祭敖包,祭火的习俗。
我来自美丽的古城定州。千年文化古城。景点有中华第一塔。孔子办学文庙。当年苏东坡来定州种下两个槐树。至今还活着。史称东坡双槐。定州的产非常多。熏肉,闷子,手掰肠。等等。我最爱吃的就是闷子了。太香了。
俺是东北黑龙江那旮瘩的,俺们那的特色吃的老多了。血肠,小鸡炖蘑菇,糖葫芦,冻梨,花红。俺们冬天外边就是天然的大冰箱,冰棍雪糕都摆在地上卖。冬天睡火炕,喜欢喝点小酒,生活惬意。
都说故乡月亮比较圆,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恋乡情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小吃。
我是广西柳州人,以前去东北上学,待了五年,那时候也是非常怀念我们家乡的小吃,因为在外地根本吃不到,或者吃到的也不是那个味道。说起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和特色习俗,那是非常多的,而我本身又是少数民族,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
第一个、螺蛳粉,说起柳州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说起螺蛳粉,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螺丝粉是我们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这几年是越来越受欢迎,而且还卖到了国外去,外国友人也是又爱又恨啊,闻起来臭,但是吃一口就停不下来了。我在长春的时候也有去桂林路吃过螺蛳粉,那味道真不敢恭维,实在没法和当地的比,不过身在外地没办法也得去解解馋。现在回到家乡工作了,想天天吃都行,只不过也不会天天吃,挺辣的,怕上火。
第二个、油茶,油茶应该算是我们县的特色小吃,油茶的原材料主要是农家茶叶、“阴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油果等,配菜有各种肉类、葱花、糍粑等。油茶在我们当地有“侗族咖啡”之称,因为喝了能提神醒脑,和咖啡的功效差不多,但是口感可完全不一样。
第三个、牛瘪,人家说有些广东人喜欢吃牛欢喜,而我们那里则喜欢吃牛瘪。牛瘪有些人误以为是牛粪火锅,其实不然,牛瘪的主要原料是牛胃及小肠中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是人们在宰杀牛之前喂食的中草药。牛瘪火锅一般都是招待贵客才会用到,其味道微苦,具有清热解火功效,有独特的香味。牛瘪在贵州的黔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很流行,我们县其实就挨着贵州,牛瘪确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没吃过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接下来说说特色习俗吧,毕竟我也是少数民族,我们这边侗族的特色习俗主要有几个。一个是送新娘,送新娘就是从男方家把新娘送回娘家,然后再接回来,这个送的过程非常隆重,上百号人穿上少名族服饰,挑着各种酸鸭酸鱼,以及自家的[_a***_],还有各种各样的礼品组成庞大的送亲队伍,走着去新娘家,过程很壮观。二是吃冬,就是到每年农历的十月份,当地人会根据今年的生肖来选择合适的几天作为吃冬的日子。这几天就是轮流到各个家去吃饭,而根据不同的姓氏还有不同节日,吃冬是杨家的,还有什么张家李家,而六甲族(56个民族中没有列出这个)还有侯家节等。反正就是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