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正宗小吃?
观音堂五香牛是河南三门峡陕县的特色传统名小吃。先将宰杀的鲜牛肉置于盛满清水的缸中,相应的内加食盐、火硝腌渍。时间长短根据季节而定,一般冬季为一个月,夏季三四天,春秋两季七八天,直到掩得里外透红为止。腌好后,放进大锅沸煮,一般需六七个小时;在沸煮中,放进适量的茵香、丁香、白芷、姜、蒜、辣椒等。勤翻勤看,控制火候,以煮烂肉不散为止。观音堂牛肉,色泽鲜艳,酱香浓郁,咸味适度,肉嫩可口。
三门峡十大美食排名?
1、灵宝羊肉汤: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特色美食。相传在2000多年的秦朝当在人就有喝羊肉汤吃烧饼的习惯。这里的羊肉汤浓而不臊,香而不膻,辣而不辛,鲜活清爽,味和绵长,形成了“肉烂汤白辣子红,味鲜香浓烧饼脆”的特色风味。
2、三门峡麻花: 源于陕县大营麻花。相传始于明代晚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
3、五香豆面:是当地的传统名吃。用小麦面粉制成的,其形似大豆,因其味道的酥、脆、香、耐保藏、具有养胃、开胃的作用,是豫西一带人出行远游和重大节日待客的特色小吃。
4、观音堂牛肉:是河南三门峡陕县的特色传统名必、吃。据说在1901年,慈禧太后过道陕县,食用观音堂五香牛肉后赞不绝口,将其列为贡品。
5、陕州糟蛋:是当地的传统小吃。相传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用鸡蛋和黄酒酒糟加工酿制而成。其特点: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还有酒香非常有特色的。
6、义马石子馍:又称石子烧饼。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非常好吃。
7、义马水花佛手糖糕:是当地的名小吃,相传始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逃离在外,地方官借机献媚邀宠时所献上的一道点心,深得慈禧欢心,由此得名。
8、油脂烧饼:又叫脂油饼,是当地的一大名吃。它是扁圆形,外观焦黄明亮,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扑鼻。是用面粉、猪板油、棉清油、食盐、碱面等制成。
9、灵宝大刀面:大刀面是当地最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大刀长3尺,宽5寸,颇像铡刀。面擀成一尺多宽的薄面皮折叠成十余层,用大刀切制成面条。通常是早晨卖细面,中午卖宽面。调味以酸、辣为主,浇面的稍子与配菜,可随节令变化。
10、甑糕:是三门峡市灵宝当地的风味小吃,相传是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是用江米和红枣制成的。当地人一般做于早点吃。其特点: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很有特色,去当地的朋友一定要尝尝。
三门峡 有哪些传统风味特色小吃?
魅力古都三门峡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部紧邻千年古都洛阳,南方依靠伏牛山与南阳市接壤,西望古都西安城,北部与三晋遥相呼应,在历史渊源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长远的历史,交融的文化,为三门峡的小吃注入了一股又一股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片沃土中,琳琅满目的著名小吃令人目不暇接。
位于三门峡的灵宝市有着脍炙人口的大刀面,历史可以追溯到二百多年之前。切面的大刀与铡刀类似,大刀切面,宽细薄厚皆有,调味喜酸喜辣,菜码与配菜随时节变化而随之变化。
三门峡的仰韶系列油茶现在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时尚之选。早餐喝油茶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据了解,北方居民喝油茶已有千余年历史,曾一度成为皇宫贡品。仰韶油茶作为三门峡特产,系列丰富,如今已经在附近地区火热传播开来。
三门峡的灵宝盛产大枣,自唐代至今,一直有所种植。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曾作为河南特产进行展出。灵宝大枣品质极佳,果实大,果核小,肉质丰富,味道鲜香怡甜,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均较高。
三门峡如今还有着技艺高超的水花佛手糖糕,号称豫西一绝。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躲避八国联军而逃亡时,路过陕州,当时知州为讨好老佛爷,令人制作出一种“水花佛手糖糕”。糖糕表层起伏不定,好似黄河的浪花,色如红金,状如佛手,薄如蝉翼。笃信佛教的慈禧看到“佛手”,以为是吉祥之兆,颇为欣喜,人口品尝,外酥内软,软而不粘,香而不腻,甜中微透玫瑰芳香,十分称赞。
三门峡灵宝、卢氏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食品,就是石子馍,也被叫做石子烧饼。其用豆石在鏊子上烙熟而得名,制作方法原始,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