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
我的家乡位于豫北重镇滑县,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以生产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有“豫北粮仓”之称。我们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140多万,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我们这里的民俗活动主要集中于春节和正月底的道口古城庙会。道口镇是滑县***所在地,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滑县段)穿镇而过,“道口烧鸡”名扬天下。从正月二十六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九,古城道口将上演轰轰烈烈的“火神庙会”。庙会将会上演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花船竹马,背阁抬阁等民俗艺术。前面的大家都知道,也都看过,我重点说一下“背阁抬阁”。
“背阁”一词顾名思义,“阁”就是“放东西的架子”的意思,“背阁”就是人背人,表演的时候会把盛装打扮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固定在几米高的阁架上,或者踩在一枝花上,或者踩在枪尖上,令人感到很奇妙。
“背阁”分为两层,一般需要两个或者三个人表演,上层或者下层都需要乔装打扮,人物形象取自于戏剧,一般都是穆桂英,花木兰,青蛇白蛇等,背阁游街表演的时候,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抬阁”是由四个或者八个人抬一个花杆或者轿子,轿子上有精巧的机关,机关上坐着或者站着几个小演员。用一根棍子就能撑住小朋友,也挺危险的。不过小朋友却安然无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表演的神奇。
现在的抬阁早已不用人抬了,底座换成了机动车辆。架子也从木制的变成了钢筋材料,更加结实好用了。
由于经济发展的热潮,古老的民俗艺术逐渐式微,今天依旧有幸看到这些表演,说起这些民俗,我仿佛回到了孩提年代,坐在高阁上颤颤悠悠,提心吊胆……
莆田过年有以下两种地方习俗:第一个是一年过两次年,莆田是大年初四,仙游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第二个是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元宵节期间,莆田人举行游灯、神祇出巡郊游、摆粽轿、冲花、赤足蹈火、爬刀梯、打铁水、皂隶舞、莆仙戏等等。
我的老家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那边地势高耸,自古以来都出产的小麦,玉米,高粱比较多,都是靠天吃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北方比不上南方的富庶,雨季和气候更加比不上,但是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人文。比如说,北方最盛产的是苹果,而且价格低廉,经常销往沿海等大城市。我的家乡在甘肃省灵台县,他因周文王伐密须国得胜回朝祭天的土台而得名。当地也出土了很多古代的器具文物,也有唐朝“牛李党争”的牛僧孺,也出自于我们那里。也有针灸学的鼻祖皇甫谧,秦朝在此地设置了鹑孤县,属于三秦大地。
记得小时候过年才是最热闹的。那时候在外打工的叔伯兄弟都回到了家中。坐在一起话叙长短,聊着家常。到了过年时节放烟花走亲戚。这家乡的美食,别有一番风味。凉粉,油饼,凉鱼,油糕,甄糕,麻花,豆腐脑,还有主食臊子面,拉面,刀削面,裤带面等等。如今身在南方,每每想到此,总是令人遗憾。
南陵目连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县后,一千四百多年来,遗有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文景观和赏心悦目自然景观。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已至明代,清时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陵县何湾镇,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西门。南靠革命老区——泾县,西临佛教圣地——九华山,北依铜都——铜陵。何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素有“三国故地”、“牡丹之乡”的美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钟情于这片沃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何湾寨山,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千古佳句。明代文武双全的刑部郎中丁镃就出生于这块沃土,并著有《东江集》传于后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
十兽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人。演员扮《三国》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送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送春,是弋江农村春节前后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人们通过送春拜年表达祝愿、交流情感,其中的对唱还具有很强的***性。送春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及江苏省的南京高淳等地。在民间,送春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六月降雪,延误农时,通过天子送春,以期大地回春、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的传说,流传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送春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敲锣打鼓,挨门挨户唱春歌,名曰“送春”。春歌歌词为七字一句,句末押韵。演唱时多用当地方……丫山藕糖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逢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文化价值突出。“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的诞生主要是缘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