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村由来?
范蠡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的南浔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范蠡村的名字来源于古代著名的史书《史记》中的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范蠡是战国时期楚国湘水乡(即今湖州地区)的一个渔夫。他聪明机敏,善于***,过着安逸的生活。有一天,楚国君主楚庄王带着他的爱妃西施访问湘水乡,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庄王见到了范蠡后,被他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于是将西施赠予了范蠡,并让他离开湘水乡,前往吴国任职。
离开湘水乡后,范蠡踏上了征途,途径了许多地方,最终来到了吴国。经过数年的努力,范蠡逐渐成为了吴国重要的官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范蠡回到了湘水乡,并将西施带回了故乡。范蠡的聪明才智和功绩令湘水乡的人们景仰敬重。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的英雄,湘水乡的人们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范蠡村”。
范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村中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范蠡庙、范蠡祠、范蠡堂等,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优美风格。此外,范蠡村还有范蠡湖和范蠡桥等自然景观,让游客们在赏古建筑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赏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前两句写渔父的衣着,后一句写渔父,即使在风雨中也安然自若的情趣。
这首诗中,西塞山前美丽的风景与渔父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不慕虚荣、不畏风雨,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实际上是作者对仕途的不满、洁身自好的一种表示。
渔歌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全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扩展资料: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青箬笠绿蓑衣对应词?
对应唐代张志和《渔歌⼦》:西塞⼭前⽩鹭飞,桃花流⽔鳜鱼肥。青箬笠,绿蓑⾐,斜风细⾬不须归。
翻译:西塞⼭前⽩鹭在⾃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笠,⾝披绿⾊蓑⾐,冒着斜风细⾬,悠然⾃得地垂钓,连下了⾬都不回家。
注释:渔歌⼦: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体。单调⼆⼗七字,平韵,以张⽒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字,仄韵。《渔歌⼦》⼜名《渔⽗》或《渔⽗乐》,⼤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词牌《渔歌⼦》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得名。“⼦”即是“曲⼦”的简称。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先世因“不忍坐视民患”,弃官隐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县祁山镇)石山坞,又迁润田张村庇。唐代诗人。
张志和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