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让你推荐一道家乡美食,你会推荐什么?
感谢邀请。
如果让我推茬一款家乡舌尖上的美味,我会推茬母亲熬得地瓜干粥。
我小时候,大面积种植地瓜,秋天地瓜收获后,为了好贮存,晒成地瓜干,因此地瓜干成了我们的主食,俗话说”地瓜干是贱年粮,有了地瓜干肚子不用慌”。地瓜干在那忍饥挨饿的灾荒年,为我们填饱肚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母亲每天早晚为我们熬地瓜干粥,选大块的不带皮的地瓜干,用清水洗干净,拿到村头的石碾上碾压成块状,大约玉米粒大小,用大锅按1:10的比例添足水,然后生火烧柴,开锅后改为小火,并且每隔一段时间用勺子搅拌一下,不然会糊锅,慢火熬制一个小时即可,再焖半个小时,地瓜干粥端上餐桌,喝一口甜津津,爽透心,虽然没有鲜地瓜粥那种浓郁的香甜,但却有一种淡淡的,温罄的甜,每天早晚喝两碗,感觉浑身舒服,精神信儿爽。
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让你推荐一道家乡美食,你会推荐什么?
中山脆肉鲩,广东省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中山脆肉鲩的养殖需经过特殊过程,第一步是养鱼苗,大约用一年时间养成半斤左右的小鱼,再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养成5至7斤重,此时,它和普通的鲩鱼还没有任何差别。但在第三年,如果在25°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喂养蚕豆,鲩鱼的肉就会慢慢变得脆起来。经过120天以上的蚕豆喂养,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脆肉鲩。
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脆肉鲩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家里人特别喜欢吃,而且吃法多样,一鱼多种吃法,昨晚,特地去了龙瑞市场买了一斤,做法---姜葱焗脆肉魭腩,不多说,上图
更多脆肉鲩鱼的做法
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吃的襄阳面条(牛肉面、牛杂面、牛油面、豆腐面、海带面等)。
传说古老的襄阳有三个宝:面条、三轮、俩娃(美女)!面条之所以能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它在襄阳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一般。有人会说:襄阳面条最多算个早点,怎么能算是美食呢?但襄阳面条在我心中就是一道美食。有多少在外打拼的襄阳人,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牛肉面,可见襄阳面条在襄阳人民心中的地位。
襄阳面条俗称碱面,然后添加不同的汤汁和牛肉(牛杂、豆腐、海带等)就成了不同的面条。襄阳面条一般讲究一辣二麻三鲜,没有辣椒的面条总感觉少一个味。吃面条一般讲究是要喝一碗黄酒(诸葛亮妻子黄月英发明),不过现在酒驾查的严,如果开车千万别喝黄酒。但建议去吃的时候不要开车,点上一碗黄酒,边吃边喝,非常爽。有时候还要边吃面条边吃蒜瓣,面条上面加点香菜,基本上就完美了。
大家好,我是襄阳甜!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的口号是:和你一起让襄阳在头条上甜起来! 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文章下面评论或私信我,我将真诚的与你交流,希望成为你头条上最好+V朋友!
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让你推荐一道家乡美食,你会推荐什么?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啊?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哈,确实在一方故土生活久了,就会对她产生浓厚的思想感情。
就说俺们河南南阳唐河县,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名儿,但是一提鼎鼎大名的绿豆凉粉,那可是珠穆朗玛峰上敲大锣,声名远扬的很哩!
嗯,绿豆凉粉应该是俺们唐河县的地方名吃了吧?!我认为就算《舌尖上的中国》来俺们唐河了,工作人员也会点名儿要上一碗绿豆凉粉的,而且一吃就会爱上她!
绝对不是虚夸的,俺们家的绿豆凉粉是出了名儿的好吃的。
什么?凉粉是菇凉们的最爱???那是肯定的,在我们老家,凡是在集镇上玩耍的菇凉们,中午不回家都会在路边饭店要上一份凉粉来吃的,不管是凉拌的还是热炒的,都是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啊,吃凉粉除了可以解腹中之饥,更是解馋的美味小吃。
凉粉在我们家,做法是很讲究的,一般别的地方还真做不出来俺们老家的味道的,这个和家乡的水土和地方绿豆豌豆的品质应该有很多关系。
老家的绿豆凉粉我也不会做,只会吃,但是知道老家人都是用铜刀削切凉粉的,这个有说法没大家给我说说?
然后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是吃凉拌或者是热炒的凉粉了,都很过瘾的说。凉拌的佐以葱花和黄瓜丝,再浇上浓郁香气的芝麻酱,我的天啊,吃起来简直就是天上极品佳肴的感觉。热炒的凉粉块子更是诱人,在平底锅上一过油煎炸,又是另一种口味的体验。
说实在的,记得第一次吃凉粉,我一份吃完了还觉得不过瘾,接着又要了一份,还是风卷残云般的报销完了。
管他呢,只要自己吃舒服就行了,他人的侧目与我何干?
作为湖北人,壹周君其实很为自己的家乡菜自豪,虽然鄂菜未能跻身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列,但家乡的味道最让人钟情的。
如果要让我推荐一道家乡美食,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昌鱼,也不是已经在舌尖上火了一把的藕,更不是长在深山中的小花菇等,而是一道寻常的粉蒸菜。
粉蒸菜最有名的当然是湖北的仙桃,原名沔阳,是著名的“蒸菜之乡”。
沔为阳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沔阳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菜技法。
在武汉,最有名的粉蒸菜是在江夏。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其子孙封候,六子朱桢被封楚王,封地在现江夏区流芳街。一日,朱元璋到楚地游玩,其子朱桢命厨师做众多美味佳肴款待他。但他却很少动筷。
于是朱桢陪他在王府花园散步,在花园中闻到一股肉香味,朱元璋胃口大开,命朱桢去厨房察看,原来是厨师们自己用做菜多余的五花肉蒸成的粉蒸肉。端上一大盘,朱元璋连吃几块,不停称赞:“好肉,好肉”,因厨师是五里界人,后人便称此菜为五里界粉蒸肉。
五里界粉蒸肉油而不腻、嫩而香滑,肉质酥烂,米粉粘而有肉香,色泽金黄,其制作非常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