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川菜谱?
第一本四川菜谱,是由李化楠、李调元两父子编撰的《醒园录》。这本菜谱中记录的120余道菜式中,有的菜式至今都颇得川人喜爱。这本菜谱同时还融入了浙菜等做法和特点。当代人偏爱的融合菜、新式川菜,早已被李化楠、李调元父子记录在书了。
李调元是谁?他为什么能够编撰出第一本四川菜谱?除此之外,他是否还有别的记录和成就?9月22日下午2点,“名人大讲堂”邀请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走进李调元的故乡,在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精彩开讲。袁庭栋将以“论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复兴中的历史作用”为题,分享文学家、美食家李调元在整理蜀学文献、振兴四川文化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作为罗江特产,腌落花生入口酥脆,更是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项最初制作工艺的记录,也记录在《醒园录》中:“将落花生连壳下锅,用水煮熟,下盐煮一二滚,连汁装入缸盆内,三四天可吃;又法,用水煮熟,捞干弃水,腌入盐菜卤内,亦三四天可吃;又法,将落花生同菜卤一起下锅煮熟,连卤装入缸盆,登时可吃。若要出门,捞干包带做路菜不坏。”此“三法”便是腌落花生的传统制作工艺。
“风板鸭法”“酱豆腐乳法”“做水豆豉法”等等,这些四川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因为李调元父子的记录,得以多了些留存于世的机会,造福了当代人的味觉。除了在四川美食上所做出的努力,李调元对于四川文化的复兴,也是尽其所能。他所取得的成就,可称之为全川领先、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这其中,最为璀璨的成果,当属编辑刻印了被称为“巴蜀文化百科全书”的《函海》。
借着重修《永乐大典》之机,时任翰林院监司徽辅的李调元,将多年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函海》。《函海》共有40函、852卷,其内通更是涵盖了历史、地理、农学、医学、文字、方言、民俗、川菜等多方面的资料。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其为“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
这样一本书对于四川人民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作为它的编撰者李调元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为什么执着于《函海》的编辑和刻印?9月22日下午两点,“名人大讲堂”将在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开讲。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将围绕“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复兴中的历史地位”的主题,介绍这名对四川文化有着极大贡献的文学家。
四川农村可以发展什么产业?
四川地形复杂,气候宜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至少有:一是调味料产业,特别是花椒、麻椒、桂皮等。二是果品产业,特别是李子、橘子、橙子、柚子等,气候凉爽,味道纯正。三是水产品,水质好,区域广,绿色养殖潜力大。另外,蔬菜露天种植跨时长,品质也不错。
作为农村人,赚钱的机会比城市人并不少,少的只是眼光。至于农村赚钱项目,比如。
土地承包,现在的农村人,每家每户十多亩地的庄稼,一年的收入没准都填补不了一年的开销。所以很多人放弃了土地,外出打工。于是就有人花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一亩地的成本,租了回来。种玉米、小麦、棉花、向日葵等。
蔬菜种植,在离县城十来里地远的地方,弄了十来亩地大棚。种植生菜、油麦菜、菠菜、白菜、娃娃菜等等;另外再弄一些绿豆芽、黄豆芽、香椿苗。专门给县城的饭店送菜,人工养殖、生物肥料,反正我去过他的养殖大棚,绿油油的煞是可爱。具体不晓得,我知道他就得做了十多年了,什么车啊楼啊的,早都有了。
特色种植,每个县域,或者每个地级市,大约都有当地独有的特色种植产品。比如泊头鸭梨、沧州小枣、深州***等。类似这种东西,市场都相当不错。可以不怕辛苦搞种植,也可以搬到淘宝等平台搞零售——君不见淘宝上各种特产一大堆,几乎每个类别都有年流水至少百万的店铺。只要是你们当地的特产,就是你自己的***优势。
***摘园,现在大家都喜欢在一些草莓、樱桃、葡萄之类的水果成熟期去自己***摘。我也去过几次,那人络绎不绝,那老板脸上开花—估计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