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80后还记得的经典故事?
我是70后。
不请自来,来凑个热闹。
我们小时候,一般家里都很穷。吃得是红薯稀饭。穿的是自己织的粗布衣裳。现在反过来了,手工织布机织的粗布成了好东西。一个粗布毯子需要200多。
小时候物资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什么***项目。顶多家里有个戏匣子,就是收音机📻。听听评书,听听红歌曲。所以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能玩的,就是疯跑。下河摸鱼,上树捉鸟。
至于故事,一般都是听老人讲。像《老胡子蹦沟》,《狐狸🦊抓鸡》,《小白兔拔萝卜》,《猎人公冶长》等。
我们小时候也去赶集,家长给5毛钱,这都是巨款。
一般都是给2毛钱,1毛钱。饶是如此,赶集也是期待万分的事情。
家长给2毛钱,高高兴兴去赶集。到了***上,先随着人流转一圈。什么也不卖,就是图热闹。
热了买一个2分钱的冰棍,到***快散场时,去喝1分钱的冰水。因为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卖冰棍的都是骑自行车驮着个木头箱子,箱子里用棉被裹着冰棍。因为不能制冷,天热冰棍会消融。冰棍消了就便宜,消得水喝起来冰凉甜蜜,美得很。
最后回家时,我们才会去买小人书,快散会了,便宜。
记得80后小时候看的一套叫365天的故事的图书就是里面每页一个小故事,都是连环画的图。然后是大开本。A4大小吧。我记得有一本深蓝色一本红色,一共有4本左右。还记得几个故事:什么七色花,没头脑和不高兴,然后圆和方的故事之类...
(1)365天童话故事,(2)365天寓言故事,(3)365天智慧故事等等。365天童话故事就是取材于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在原作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比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如《美人鱼》、《豌豆上的公主》、《绿林女儿》这些作品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情节曲折。在那个时代,365夜童话故事书是精装本,分为上下两册。封面设计很漂亮,蓝色背景配上童话故事人物形象。小孩子特别喜欢这套书籍,很有趣味,也从中受益匪浅。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编成动画片,在我们小的时候放过,映象很深刻,到现在都记得。
动画片里三个光头和尚先后来到庙里。
第一个和尚来到庙里,因为只有他一个和尚,什么事都得自己做,所以他很勤快,忙里忙外从无怨言。每天一个人挑水煮饭,也算自得其乐。
第二个和尚来了之后,因为有两个人,所以什么事都两个人平摊着一起做,包括去山下挑水也要俩人一起抬,谁也不吃亏,倒也相安无事。
第三个和尚来了之后就不一样了,做事情感觉总也分不均,每个人都怕自己吃亏,怕自己多干活。落到最后,一个人也不干活,一个人也不去挑水。
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聪明人实在是太多了,极少有吃亏的傻子。
聪明人有时候会导致社会的退步,傻子有时候会引领社会的进步。
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美好童年记忆。80年后,学生们可以从古典故事中获得灵感,是一群更有个性、更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年轻人。
《农夫与蛇》、《滥竽充数》、《天书奇谈》、《闰土》、《背影》、《小桔灯》、《小蝌蚪找妈妈》、《完璧归赵》、等!
80年代后期,大部分人都熟悉世界,80年代以后拥有的特性最有可能成为企业下一代经营者的特征,这是时代发展和他们自己的特性的完美结合。中国的80代已经开始展现经济舞台,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风格代表了中国的未来面貌。创建网络神话的李源、毛聊天、戴志刚、姚志健等这位年轻的80后首席执行官们像雨后春笋一样粉身碎骨;传统业界也以全租洞等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与父亲一代不同的商业奇迹。80年代以后,现在在社会各个层面起到了基石的作用,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80年代以来,这支管理军队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经验和经验问题,有时不是不成熟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问题上经常心软,力量不足。经典的故事推理能启发他们。像故事一样: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起初,他们决定谁会被分尸,每天转一圈。所以每周下来,他们只吃饱一天,自己等死。后来,他们选出了道德高尚的人,开始分崩离析。强权产生***。人们为了取悦他,挖空心思,收买他,开始让整个小集团丢脸。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由3人组成的分竹委员会和由4人组成的选拔委员会,互相攻讦,自相残杀,嘴里都是小菜一碟。最后,一种方***在浮现。依次分享死亡。但是,分发粥的人要等别人都选了,拿走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吃得最少,各自分配均匀,即使不挑也不得不承认。大家都很高兴,和和气气,一天比一天好。故事告诉我们管理的真正含义是“理由”,不是“管理”。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例如“轮流分配粥,分给拿走”,让每个职员根据游戏规则自己管理。游戏规则既要考虑公司的利益,也要考虑个人的利益,统一公司的整体利益。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大支柱。责任不足会导致***和经济衰退。如果权利不足,管理者的履行就会成为废除。如果利益不足,职员们就会干劲不足,消极地工作。经营者建立好“责任、权利、利益”的平台后,员工才能“八神仙下海展示自己的能力”。用别人(经典故事)的智慧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管理是简化复杂的问题,策划混乱的事情。小故事,大角色,80年代以后人生“永不贬值”的属灵财富。
小时候老师总是时不时的给我们讲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还有亡羊补牢。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放羊的少年,有一天在山上放羊,他觉得无聊,就边跑边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拿着铁锹都跑上去,才知道是少年在说谎,经过几次,后来狼真的来了,村民们却没有相信他,去帮他,结果狼把羊都吃了。
清***为何指挥不动自己重金组建的北洋军?
庚子事变后,清朝***痛下决心,实行新政。由庆亲王奕劻出任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并在荣禄病死后进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很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但奕劻为人贪鄙,除了会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当时的人们讥为"庆那公司"之外,工作根本无法胜任。
(袁)
所以军国大事总会跟时任署理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商量,所以新政的实际指挥权一直在袁世凯手上。
1901年,清廷废除武举,裁汰原有的制兵防勇,建立武备学堂,并在袁世凯的指挥下,招募新兵6000人,号称“新练军”,于保定进行训练。
随后成立直隶军政司,将新练军改编为北洋左镇,并***将直隶的旧军改编成右镇。
1904年日俄战争之际,袁世凯乘机成立了北洋右镇,将左右二镇改名第一镇和第二镇,后又扩充到五个镇。
次年袁世凯建议全国新军统一***,成立了陆军第一镇到第六镇,也就是后来说的“北洋六镇”。
(新军)
随着湘军、淮军等汉族武装的削弱、裁撤与解散,可以说到了清末,清朝基本处于无兵可用的状态,在此情况之下,清廷不得不命各省创建新军,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其中耗资最大的便是“北洋军”,占新军十四镇中的六镇,共七万余人,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而这一支清朝耗资巨大建立起来的北洋军,到了最后却不听清***的指挥,而是成了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从“北洋军”这支军队本身开始说起
由于创建这支军队的时候,当时全球陆军最强的当属德国,所以北洋新军在编练完全效仿德国陆军,武器装备也大多由德国进口。同时也设立步兵、炮兵、工兵等兵种,确保他们之间分工明确,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但也由此埋下了,兵只听将令而不受君命的“祸根”,而袁世凯则是他们的最高领袖。
- 其次是袁世凯的“私人化军队”教育
北洋新军的军官,他们都来源于北洋的各个军事学校。在这里袁世凯对他们强调这支军队,需要对他个人的绝对服从,这点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这点才造就了后来的北洋新军完全成了袁世凯的“私人武装”。后来的蒋介石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段。
可能很多回答的人就说了以上两点原因就草草收尾了,其实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
- 就是清***对于“利益分配的不均”,引发的失控。
在北洋新军成气候后,清***着手以“满人”接替“***”军官的手段,致使***“实权党”荡然无存。
清***这一“捡现成”的做法,自然引发所有人的不满,能不埋下祸根?
所以归根到底的说,清***无法控制北洋军,更多的是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口口声声说着满汉一家,自己干的这叫什么事?这一群接受了新思想的士兵和军官们,怎么还能再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