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植的“野菜”还算是真正的野菜吗?
在我国野生***十分丰富,物种繁多,光人类可以食用的野生菜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多种,这些野菜分布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与大自然相互依存而自生自灭。
野菜之所以叫野菜,是生长在大自然之中,没有经过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大多生长在较为偏僻的高山河谷、田边地角和人类居住的房前屋后,由于它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其植物的味道和营养性也千差万别,这就形成了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不同的食欲和应用需求,从而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野生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其食疗作用远远高于人工种植的蔬菜,如野生水芹的降血压作用比人工种植的旱芹要高好几倍,而且纤维少,质地柔软可口。还有野生马齿笕、鼠曲草、荠菜、刺嫩芽、蕨菜、枸杞苗和泥鳅菜等等,现在无一不都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如果我们某一天将野生菜用人工培植方法进行种植,就必须首先让野生植物脱离野外生长环境,同时为了增加产量和防止病虫害就得施用大量肥料和喷洒农药,这样虽然产量提高了,但野生菜从此就没有了原始的味道,这样品质和食疗作用也会同时下降,人们吃的不再是野菜,而是人工种植的家常菜,果真如此下去,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了多久,一旦人们发现口味不对,买的是人工种植的***野菜,就会慢慢失去市场,同时也让真正的野生菜蒙怨受屈。目前,这种人工种植的***野菜已有失去市场的先例,所以,让野菜回归自然,还原本质,***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野菜***,让它们为人类日常生活和健康***治疗服务才是本意。
人工种植的野菜是为了卖钱,所以施化肥,喷农药,失去了天然
的属性,虽然提髙了产量,但没有了野菜的食用价值,野菜变成了“家菜”。
如果不是为了卖钱,虽然很多野菜生在家里的菜园,任其随意生长,这种野菜口感要强于同类的山野菜,因为水肥条件毕竟优于野外。
我家菜园有四种野菜,有两种是宿根的,苣荬菜和蒲公英,我们叫它婆婆丁,这两种菜挖不绝,只要有根在土里就会生芽,由于不是人工种植,畦埂和墙边总有它的身影,初春其它菜还没出它们就冒芽了,常挖来蘸酱吃,有点苦味更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味,清心败火,深受农村人喜欢,初春农家的饭桌上常见。野外也有,但不如园里的鲜嫩,还有点涩的感觉。这两种菜还有一个特点,从春到秋挖不败,有时想吃就到园子里菜哇里找。
另两种野菜是马齿苋和一叫臭菜的野菜。这两种菜无论怎么锄铲都无法清除,拔一遍几天又出一片,园子里从没断过,而且很快就开花结籽。这两钟菜嫩时可炒肉吃也可以凉拌,尝个鲜也是不错的选择。
自家园子的菜不是卖的,因此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任其自由生长。野菜不但生命力奇强而且一般不生虫。
园子里的野菜与野生的气候条件相同,自然环境还是园子里的好,所以家生的更好,也更卫生和安全。
野菜是生长在野外的一个品种,引种到家里來,只要不刻意地人为去干预,如追化肥,打农药和除草剂,仍是野菜,而且品质更好。
小时候,一到季节,最高兴的就是在山上捡蘑菇,择厥苔,挖折耳根,掐野葱,寻罗家菜,打笋子。记不清是八二年还是八三年了,不知道是啥光景,蘑菇太多了,红大脚,白大脚,刷把菌,大脚菇,奶浆菌,羊肚菌,松菌……只要上山走一遭,基本就能捡一提篼,甚至一背篼,根本吃不完,家家户户都切来晒干菌。记忆中以前老家山上的蘑菇很多,但现在却很少了。大家都只知道三八菇(鸡枞)好,但我要说老鹰菌才更好更稀奇。老鹰菌外形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老鹰,黑黑的,但切开后却雪白如豆腐一般,非常稀有,我也只是10来岁时在后山林子的石旮旯捡到过一次!
折耳根也是大家喜欢的野菜,以前都是在田坎上,河岸边去挖。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都是人工种植了,记得八十年代末期母亲也在房前种了一小块。折耳根生长很快,这一小块地的就基本够一家人吃了,当然啦,种植的折耳根似乎少了些野生的香脆!
要说自己最喜欢的野菜,那当属罗家菜了!罗家菜只是我们本地人的叫法,并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罗家菜拿来煮汤,飘上一点猪油,撒上一把葱花,一股淡淡的药味夹杂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食之口舌生香,回味绵绵,久久难忘!随着在外求学,工作的脚步,老家离得越来越远,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那罗家菜的味道永远是自己的挂念!
大概十年前吧,有一次回老家路过蒲老场,中午在饭店吃饭。朋友去点菜,问我要吃罗家菜不,我楞了一下,说到:“罗家菜是野菜,数量很少,平时在山上找一天所获也不过一小把,饭店人流量大,需求量这么多,哪里会有什么罗家菜?”朋友哈哈大笑:“你以为现在的罗家菜是野菜哦,早就是人工栽培的呐!”果然,跟去点菜的地方一看,罗家菜很多,就和普通蔬菜放在一起,毫不起眼。前年,我去乡下找了一点罗家菜种籽撒在楼顶花池里,开春居然长出了几棵。我没舍得吃,仅把它当花养着,其中一棵居然长到2米多高,这在野生状态下是不可能的,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罗家菜竟然能长这么高!
所谓野菜,经人工种植培育后,味道上差别也不是很大,不同的是少了很多小时候找野菜,挖野菜的乐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