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有几处典故,典故是什么?
有五处典故。
1、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2、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三大战役大量歼灭******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3、 霸王:指项羽.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4、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5、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萝卜丸子有什么历史典故?
民间传说一则: 清朝的乾隆帝有一次下江南,路过枞阳,碰巧枞阳当年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枞阳县令没有米饭招待乾隆,只好弄了几只大萝卜给乾隆充饥。枞阳的萝卜多是长在沙土中的,汁多,味美,甜中带酸,酸中有辣,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帝初尝萝卜,胃口大开,就问枞阳县令,这是何物?县令不敢如实回答,谁敢给皇上吃萝卜呀,萝卜毕竟太普通了,平常人家请客都不用的啊。县令急中生智,回答说,这是枞阳大沙梨。 乾隆帝回到京城后,有一次想起来,就让厨师弄点枞阳大沙梨给他吃。厨师一听,心里说,枞阳大沙梨,没听说过啊,梨子不是砀山的有名吗,请让人快马加鞭地从砀山运来了梨子。乾隆帝吃过之后,感觉味道不对,说厨师在欺骗他,就将那个厨师杀了。又换了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也不相信枞阳的大沙梨好吃,请派人从广西某个地方弄来了梨子,于是这个厨师又让乾隆给杀了,如此这番,乾隆帝杀了四个厨师。第五个厨师是个年轻人,他汲取了前面几个厨师的教训,就偷偷派人去问枞阳县令,上次他给万岁爷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次,县令没有撒谎,说吃的就是枞阳本地产的萝卜。于是这一次乾隆终于又吃上了真正的枞阳大萝卜,乾隆很有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枞阳大沙梨呀。年轻的厨师跪倒在地,说,万岁,这不是枞阳大沙梨,这是枞阳大萝卜啊。于是乾隆帝龙口一开,说,枞阳大萝卜啊!从此,枞阳大萝卜就名扬天下了。 笑话一则: 古时枞阳县商人胡扯和一个西安的商人白搭结认后,同游南京玄武湖,看到他乡的美丽景色,.二人禁不住夸起自己的家乡来. 白搭说:我们家乡桥高,有座咸阳桥,那回我打这桥上过,一不小心,一只鞋掉下去了.过了一个月,我又打这桥上过,往下一看时,才见到这鞋子落在水里! 胡扯跟着便说:我们家乡的萝卜那个大呀!那年曹操率领百万大军下江南,到了枞阳地界,人断粮马无草,只得就地扎寨.当时我家七七四十九世祖就从地里拔来一个萝卜,人吃萝卜芯,马吃萝卜叶,曹操和他的百万大军足足吃了三个月才剩下一半丢在江边,现在每逢发大水的年景,江边上漂的都是萝卜干和罗卜叶! 白搭听着,张开嘴合不拢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枞阳大萝卜"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