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风味不一,哪些特色美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要罗列出全中国的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资料显示,92.6万项的非遗,其中包含的美食技艺至少占比20%以上,所以,我们只能来看看那些著名的特色美食。
说到北京烤鸭,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特产,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为出名。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味”而驰名中外。2008年,北京烤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
国际大都市上海也有一种历史悠久并且扬名天下的美食,那就是上海小笼包,又叫南翔小笼包,源自上海南翔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笼包为上海郊区南翔镇的传统名点,素负盛名。因其形态小巧,皮薄呈半透明状,以特制的小竹笼蒸熟,故称“小笼包”。小笼包受欢迎的原因为小巧玲珑, 皮薄馅多,且汤汁鲜美,一口一个,满口生津, 若吃时再佐以姜丝、香醋则风味更佳。南翔小笼包味美细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鸡仔饼是最传统的广式糕点之一,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像是老一辈的广州人更是习惯称它为“小凤饼”。鸡仔饼的质地金嫩酥脆,还伴有芝麻以及小葱的香气,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甜口的或者是咸口的,鸡仔饼的制作工艺高超,即使是高温下,也是黄褐色的,不会出现烤焦的现象。外层松脆,饼馅肥软,具有香、甜、咸等多种滋味,是老广州人饮早茶时最喜爱的点心之一。
长安盆菜属于是广东东莞一道很著名的美食,看起来也是非常的丰盛。用一个盆子将菜累积起来,荤素搭配着一层层的堆叠,更是有超过十种的菜系,最上面的基本上都是肉食为主,下面用蔬菜垫底,将肉汁从上至下的倒入,鲜美爽滑,它的寓意也是非常的美好,象征着“长长久久”和“十全十美”。过去吃长安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佛跳墙”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名肴,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闽菜的经典。福州聚春园茶馆创始于清代同治四年,是福建现存年代最长久的历史名店,其“佛跳墙”闻名遐迩。
“佛跳墙”是坛煨菜肴的代表,它原名“福寿全”,因当时在聚春园菜馆雅集的文人即兴所赋诗中有“坊启荤春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故更名“佛跳墙”。“佛跳墙”选料精细,所用的原料和配料达到三十多种,有荤有素,荤者包括肉、海鲜之类,素者包括冬菇、鲜果等。制作时先以十几道工序进行初步加工,再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和特点,细心地将它们依次装进绍兴酒坛里用微火煨制。煨制后启坛,荤香飘溢,美味可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驴肉火烧不仅是河北一带最有名的小吃,更是现在的街边都是有卖的,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款美食哦!驴肉火烧的烧饼在制作上是很有讲究的,正宗的面饼不用发酵过的面而是死面,制作出来的面饼表皮金黄酥脆,而里面的驴肉很香,做起来肉质鲜美多汁,搭配上烧饼简直是香让人直流口水!
7、刀削面
在世界上一些国家老鼠肉会作为美食,为什么还是有人不吃老鼠肉?
有人不吃老鼠肉主要因为几点:
一是老鼠生活环境较复杂,特别是家鼠,容易滋生细菌,处理不好则病从口入。特别是脊髓部分,容易有***。
二是老鼠形象让人反感,其实有历史原因,根据资料,鼠类传播至少二十多种***细菌,能携带五六种***。所以,人类祖先在扑食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抗拒心理,就如蛇让人恐惧一样。
最后是吃老鼠,特别是处理合适情况下应该不会有问题,只是风险概率高。而人们在有大量丰富的肉食可代替情况下,基于自我保护,自然会形成抗拒心理。
在印度老鼠是神圣动物。每个国家观念不同而尔。。在咱们的大中国,农村基本都接触过老鼠,而老鼠也分好几种哦。其中一种为山鼠。山鼠主要以竹笋,地瓜,树根为主食。山鼠肉鲜美有口感不腻。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吃山鼠的习惯。用姜汁料酒腌制晒干以腊味为题材。广东人特别喜欢做山鼠腊味煲子饭。的确不错的。而我更加喜欢原只山鼠烧烤。这味道很野味。😃😃😃😃😃😃😃
会传染鼠疫,再者说,现在的条件,用不着吃这种带菌的物种吧,而且老鼠本事垃圾堆里生存的,真是通过人工饲养弄成食物,也会有很多不法商贩不会去人工饲养,会直接从垃圾堆里***或捕鼠夹子直接抓了给人吃,所以说,就算能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也不是安全食品,你我以及大家都不会信任。
到目前为止,有哪些国家是使用筷子的呢?都有何不同?
或许在您的印象里:中国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然而事实上,我们祖先一开始并不是用筷子,而是刀叉!没错,刀叉也是中国发明的!
至于为什么后来改成用筷子?感兴趣的情况后面分析。
有不少呢!有数十个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使用筷子。如果按照使用频率来看,除了中国之外,排行前3名的分别是日本、韩国、朝鲜。后面的有越南,马来西亚、蒙古等。
筷子甚至还在印度火了一把,大家都知道印度长久以来有手抓饭吃的习惯,而如今在上层社会,部分人逐渐喜欢上筷子了。但尽管如此,还是别指望能大规模流行起来,这里面涉及到饮食习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了。
接着来聊聊中国筷子的发展史,再讲各国的筷子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江淮东部和青海,考古学家发现了42根骨箸,追溯历史可到7000年前,但是在新石器时代,这些骨箸是否被当成餐具,还是另有有图,这就说不定了。
可以确定的是,同一时期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现了青铜刀具(如下图),它具有一刀两用的功能,既能当成餐刀来切,也能当成勺子来捞。不过,彼时的刀具被称为“匕”。到了先秦时期,匕不再是两用了,演变成餐刀和勺子,这便是最早的餐具!
而此时的西方社会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接下来该餐具中的叉子出现了,在西北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骨制餐叉,其历史能追溯到公元2000年前夏朝初年。此时的餐叉已经接近现代的4齿餐叉了!
到了商代,餐叉变成了2齿的,与餐刀、勺子就形成了3件套。
筷子是代表性的东方餐具,在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国家除了咱们之外,也是主要集中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文化圈之内。随着华人与中餐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筷子在很多西方国家也开始变得非常常见。欧洲、美国很多地方的普通家庭,也都会准备筷子,虽然使用的频率远不如汉文化圈国家那么频繁。
世界上最主要使用筷子的国家,应该就是中日韩三国了,当然还有韩国北边儿的兄弟朝鲜,两者的文化习惯基本完全一样,也就一起说了。筷子在中国出现之后数百年,渐渐传入了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成为两地的“传统餐具”。虽然中日韩三国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国家,但三者的筷子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就是材质,中国与日本的筷子一般都是木质或者竹制,而韩国的筷子一般都是不锈钢或者铜材金属制。
其次是形状,中国的筷子一般都是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日本的筷子比较短,一般是中国筷子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而且两头都是圆的,筷子尖非常尖锐;而韩国的筷子长度中等,而且并不是圆的,一般都是扁的。
光是从外表上,就能很容易分出中日韩三国之间筷子的区别。相对于中国的筷子,日本人由于经常食用鱼类,[_a***_]比较尖细的工具挑开鱼刺,所以出现了现在的日式筷子;而韩国的筷子一般都是用来夹取烧烤之类,金属的筷子更加耐用而且方便清洗,也不容易损坏让细菌滋生。不过韩国的筷子非常容易打滑,在使用上也就比较困难。
除此之外,非东亚筷子文化圈之内国家使用的筷子,一般跟中国国内的筷子都没有多少的区别。比如东南亚与欧美各国的筷子,大多还是因为华人饮食习惯的影响,所以这些地方的筷子跟国内基本没多少的差别。
中国人用筷子,可谓得心应手几乎是“无所不能”,无论是吃饭还是喝汤,都能用筷子完成,除了一般的夹取食物,中国人也能用筷子挑鱼刺、夹开肉饼肉丸,完成挑、分、夹等很多进食动作。然而大多数的外国人,包括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韩国人,也很难做到。比如韩国人只能用筷子夹取食物,而像是吃饭之类还是要用勺子,韩国人通常用勺子挖饭,然而夹菜放上去拿着勺子吃,在中国人看来相当多此一举。
东南亚地区除了越南之外,其他地方的土著族群原本都是“手抓一族”,像是泰国、缅甸、印尼等,非华人移民的当地居民,原本都是用手抓取食物的。在东南亚除了华人群体之外,当地的土著也开始学着用筷子进食,像是吃火锅、有汤汁类食物还有比较烫的食物,都需要使用筷子,筷子在东南亚除越南、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外,出现的频率其实一般般。
在西方,人们使用筷子通常还是因为无法抵挡对于东方饮食的诱惑。西方很多人也非常羡慕中国人光用一双筷子就能吃饭、吃面条、吃鱼、吃肉,几乎吃所有食物都能用筷子完成。对于很多东方食物,刀叉其实是无可奈何的,或者说比较困难,比如拉面、火锅以及等等等等。想吃的欲望,就是西方人不断学习怎么使用筷子的最大动力,在欧美很多非华人家庭也都会准备筷子以备不时之需。
大致来说,筷子用的最顺手的是中国,造型特别的是日韩,用法奇怪的是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