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葡萄采摘基地?
天津十大葡萄***摘
1、茶淀葡萄科技园
2、北辰区双街千亩葡萄种植基地
3、振江李老六茶淀葡萄***摘园
4、老梁葡萄园
5、玉合农庄
6、津南区八里台镇葡萄基地
7、老赵葡萄***摘园(滨海新区福宁路西50米)
8、现代葡萄***摘园(静海区)
9、老王葡萄***摘园(西青区果园路)
1.喜山葡萄生态***摘园(葡萄***摘)——北京宜生源食品有限公司(民族特色美食、辣白菜制作)——凤***军辉农产品合作社(果蔬***摘)
2.杨堤农夫***摘园(葡萄***摘)——雁泽私房菜(私房美食)——山西营杏林文化园(蔬菜***摘)
新安镇北白佛村葡萄***摘基地,葡萄***摘园占地12亩,共有5个大棚,这里有巨峰、藤稔、夏黑、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等多个品种,今年是葡萄挂果的第18个年头,园区的葡萄用的是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为的就是追求葡萄原有的口感,葡萄没有农药残留,而且果粉特别厚,含糖量高,汁多、个头大,亩产量能达到4000斤左右
1.官山绿源葡萄***摘园,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湖秋忽旁。2.葡萄***摘园,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三和大道金铂奇科技园东南侧约210米。3.葡萄***摘,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X223。
惠阳最大单体违建被拆除,业主发骚扰信息被行政拘留, 你怎么看?
你们惠阳才这两年开始禁,我们深圳前十几年禁到现在,无论宅基地、还是拆老屋重建全部不准建,你们这两方面还人性化的给建,已不错了,你们惠阳人己知道深圳禁,迟早都会轮到你们的,我有亲戚所以前两年拼命的建厂、建屋、现在不干什么就有钱开饭。
历史上苏东坡才华横溢,官场上却为何老是被贬?
作为罕见的全才式牛人,苏轼是不折不扣的多面手,诗词文赋,无所不精,美食书画,亦足成名立家。
可是,就是苏东坡这样的通才,亦不是无所不能。他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下棋、喝酒和唱曲。这是苏轼自己非常希望精通,却总是难以如愿的三方面。事实上,他在另一方面,也不如人,即做官不如人。
这是为什么呢?
物各有性,性格有极。优秀的人才,多半具备一定的个性,每种个性自有其魅力,亦各有其局限。
文学创作,抒发心志,为苏轼所长。处理官场的复杂关系,兼顾各方,保全自我,甚至不断“进步”,可能是苏轼所不擅长的。
文人多半天真理想,率性而为,快意人生,不太愿为官爵利禄而屈心抑志,不断抹平个性,希和上级,以求进取。苏轼是文人的典范,文人的优点,他几乎全有,文人的这点不足,他也不能免俗了。
文学写心,济世救民,自我实现,实为志之所在。作官相对复杂许多,于多数人而言,为官多为稻粱谋,希望不断获取利益,济世救民可能不是多数官僚们的真正理想。利益好处,实为宇宙中间,最为现实的存在,是最需要“务实”的。
苏轼最主要的身份是诗人,而非官僚。他的文气和心性,排斥官场的种种恶习。在杭州通判期间,他曾抒发自己官场的迎来送往的厌倦,称连绵不绝的酒宴为“酒食地狱”。
苏轼务虚的才情一流,务实的能力出众,务实的耐心,就稍显不足了。
苏轼的政治才能卓著,行政能力突出。他非常较真,总是批评王安石变法的不足,王安石把京城一个事务繁多的差事给了他,希望让他忙起来,无暇跟自己对着干,结果苏轼太能干了,不仅本职工作干得漂漂亮亮的,反而,还有很多时间研究批评新法,给皇帝老子写万言书,提意见。
才华横溢的人不一定会做官,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不是官场老手都很难一生不被贬,甚至被罢官杀头。何况苏轼性格直爽,敢抒己见,很难不被同僚嫉妒,谗言,排挤和打压。因此屡次遭贬也就不觉奇怪。
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之一,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但是呢,就是苏轼这样一位“天下第一才子”,二十岁考取进士的他一生为官,却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仕途可谓是大起大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嘉祐二年(1057),北宋有一场被称为“天下第一榜”的会试。苏轼通过这场会试取得了榜眼。就这样,打开了自己仕途的大门。可他的仕途,却一直不太顺利。大家都知道,官场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地方,要想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就要懂得圆滑世故。但是呢,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在官场上,他也十分敢于说真话,因此得罪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他的仕途自然而然也就不会那么平坦了。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反对变法。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知道后便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至此,苏轼的仕途生涯就开始进入到了“升迁-被贬”的怪圈。
元丰二年(1079),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例行公事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略微叙诉了过去的政绩,又接着说了皇恩浩荡,但是却在后面发了一点牢骚: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是个直率的人,难免疏于口舌笔墨,难以在新旧党之间把持自己,于是惹恼了其他官员。新党摘引“新进”、“生事”等话语上奏,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用语言暗讽朝政。因此,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就被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新党想将苏轼置于死地,后来多亏当时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上书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求情,这才使得苏轼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不准擅自离开该地,也没有权力签署公文。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而后不断升迁。升迁后的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新党旧党都容不得苏轼,至此,苏轼又再度申请外调。而后苏轼又几经升迁和被贬,最终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身逝常州。
苏轼的一生,的确不是被贬就在被贬的路上,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可以说苏轼作为为官者一生都比较失意,可正是官场上的失意,让他被迫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这样的境遇让他形成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情怀寄予自然万物,由此创作出了一首首令人称奇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