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是哪一首?
苏东坡写得最悲凉的一首古诗词是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十八岁的时候娶了四川眉山青神县王家的王弗小姐为妻,妻子比他小三岁。王弗是大家闺秀,秀外慧中,面容姣好,婚后和苏东坡十分恩爱。
两年后,苏东坡二十岁,和父亲苏洵,还有弟弟苏辙一起北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列榜首,一举成名。但是因为母亲突然离世,苏东坡返回家乡为母亲丁忧尽孝。
那段时间,苏东坡和妻子住在一起,夫妻恩爱,举案齐眉。苏东坡经常到青神县的岳父家里去,和妻子一起,游山玩水。不久,妻子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苏迈。
两年之后,苏东坡举家迁往京城。他被任命为凤翔通判,苏东坡离开父亲和弟弟,与妻儿一起到了凤翔。在他还不够成熟老练之时,苏东坡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劝。夫人王弗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因此在官场往来之中,王弗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帮了他很多忙。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所以苏东坡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经常规劝丈夫,遇事不能太过莽撞直爽。苏东坡交友广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厅堂中谈论,王弗都会在躲屏风后仔细倾听,担心他太过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三年后,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期满,次年正月,他携妻儿返回京都,和父亲还有弟弟一家团聚。苏东坡居住在京城,等候朝廷新的任命。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不幸病逝,留下一个儿子苏迈,年方六岁。王弗陪伴了苏东坡十一年,她的离去,让他深受打击。
苏轼写得最悲凉的古诗词,一定是那首吊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了。现在摘录如下:
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就开始产生,悼念之作通常以悲切感人为特点,一般写于爱侣过世后,当事人目睹遗物追忆往昔,将自己深沉的思念和追忆,用文字抒发,读来令人心痛伤感。而用词的文体来抒发悼念,是苏轼的首创。
苏东坡是在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合的,王弗不仅年轻貌美,而且亲和孝悌,她与苏轼过着恩爱情深的生活。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早早离开人世,她的离开是对苏轼的一大打击,他心中的悲恸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苏轼这首悼亡之作在艺术手法上有它的特色,比如它有“记梦”的情节,而且明确写出做梦的日期。下阙的五句是回忆梦境,其余为直抒胸臆,诉说悲伤,写得真挚朴素,沉郁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句就首先让人无限感伤。恩爱夫妻,撒手永诀,转瞬已有十年时光。“不思量,自难忘”,过去美好的情景当然令当事人难以忘怀。而且那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颇受压制,心情是悲愤的。
后来苏轼被贬到密州后又逢灾年,他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难以维持的地步。苏轼此时的继室为王润之,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她颇有堂姐的风韵。
即使如此,苏轼依然把亡妻挂在心间,即使因琐事不能经常想念,也放在心间永远不曾忘却,那种深深根植于心底的深情,是难以消除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让人想到即使她的坟墓近在身边,隔着阴阳生死,又怎么能共能话凄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诉说的情感。
苏轼写得最悲凉的诗,小楼觉得是乌台诗案时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的第二首。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即使豁达如苏轼,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有着深深的恐惧。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狱中,在狱中,他与自己的大儿子苏迈约定,给他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既好玩又有深度!
苏东坡:幽默大师也也有独自哭泣的时刻!苏东坡最悲凉的一首词!
苏东坡不是北宋第一段子手吗?不是善于开玩笑善于自嘲的人吗?不是宋朝最豁达最看的开放得下的人吗?不是儒道佛兼修,达到了极高境界的人吗?他会悲凉吗?
事实上,没有人能摆脱来自红尘的困扰。有的人为情所困,有的人为仕途所伤,有的人为前路无望所迷茫。
没有人能躲得过来自人间的悲欢离合,就是孙悟空,还有七情六欲呢。所以,苏东坡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特别文艺的人,悲凉是他性格中所固有的本色,他在哭的时候展现笑容,其实只是***装坚强而已。
就像带着面具的演员,就像表情滑稽的小丑,其实,在他们强颜欢笑的时刻,有谁知道他们内心的悲伤?
苏东坡的整个一生,可以说是笑着活下去的一生,但是在微笑的背后,却是由无数个悲凉的时刻组成的。之所以苏东坡给我们一种特别达观旷达的感觉,那是他的悲苦不愿向别人提起而已,深刻的苏东坡,怕我们不理解他的忧伤!
苏东坡在很多词里,都刻意表达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把坎坷把挫折把旅途上的荆棘,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无论在哪里,他都能爱上那个地方,义无反顾。这就是他面对生活的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所谓心安之处是吾乡!
但是苏东坡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刻,他再也忍受不住无边的孤独,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刻,特别是在人长久,月婵娟的时刻,特别是在中秋的夜里,远望北方的时刻,他再也不装,再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在那个本应该万家团圆的月圆的时刻,孤独的苏东坡,在孤独的黄州,写下他一生中最为悲凉的一首词,这首词让我们同苏东坡一起,感同身受人生的孤独感,人生如梦的幻灭感,感到生命的无奈。
这首词就是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