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格律诗,依然或多或少有凑句和口语化等通病,你怎么看?
凑句,辞贫也。
口语,才薄也。
词汇空泛,才薄如纸,偏偏要写律诗,怎么可能做到以***乱真?
律诗,哪是那么容易写的,且不说现代,三百年清朝,律诗写得漂亮的也就三五人而已,连红楼梦作者曹公子都不在其中,至于曾文正公的律诗读起来乏味的像社论,论水平远不如他帐下的几个幕僚下属。
律诗难就难在第三联,即颈联,因为这一联必须要紧凑,必须要向前递一步或转一下。五律还好一些,毕竟看上去少了四个字,省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只要少用一些助词,副词,介词基本上也就马马虎虎,只能骗得了自己,但绝对骗不过外人,除非对方不识字,或是有求于你。
七律就逆天了。所以古人发明了一个法子,就是在第二联只写景色进行铺垫,第三联开始抒情或议论,也就是说,只要在第三联换一种方式就达到了。
抒情好难的!
大凡我们能想出来的情感,都被古人翻来覆去写了十万多遍。你不能说精忠报国,不能说女人如花,不能说杨柳离别,杜鹃啼血,鹧鸪不归,逼到最后也想不出别的词儿,只能白描,仿佛看到一个美女,直接跑过去说,我们结婚吧!
恶俗!
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第三联用典故记事,生生地把本意升级为一个谜语,看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以,也因此显得分外含蓄幽远,所谓的意境就在这种半懂不懂的句子中被迫产生了。
个人愚见,现代人写格律诗,有大部分人是爱好兴趣,随性偶感,自娱自乐而已。有凑句和口语化通病是正常现象,是追求格律使然,也是未达到境界症结所在。就古人而言,名师大家留存下的名篇寥寥无几,侧面也说明有些诗词也不被认同,也有凑句牵强等问题。现代人,尤其是头条人写格律诗词,就是兴趣而已,大家可以探讨评论,善意的指点,共同提高,达到名篇水准。但也极其不赞同对他人的兴趣指手画脚,吹毛求疵,含沙射影。因为头条不是诗词签定大会,也不是诗词嘲讽批斗会,他只是兴趣平台而已。
【今日大暑】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凉風田野上,白鷺逐煙飛。
渡口溪聲遠,林間暑氣微。
蟬鳴心事渺,柳舞詩情催。
一霎陽光雨,數聲天外雷。
一一辛丑大暑作(閬水漁民白溪釣)
首先有一点要纠正一下,诗从歌来,歌从劳动中来。诗歌的本义是劳动者的号子,诗歌的源头就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口语。
为什么有人非常鄙视诗格律诗里的口语?那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古诗当作文人的专属,写出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的格律诗玷污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以为古诗的口语化是粗鄙的,是没有美感的。实际上,但凡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那么多的遣词用句都是非常简洁,表达情绪也很朴素。反而是那些写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的作品大都数被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口语?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算不算口语?
燕山雪花大如席算不算口语?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算不算口语?
关于题主的问题,应该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千古诗词一大凑,就看紧凑不紧凑。
其实不要说写诗词,写文章,建高楼大厦还不是一砖一瓦的凑在一起的?就算是一个人,也是骨骼血肉和灵魂的紧密相连凑成一体的。
所以首先要明白,凑不是问题,关键是凑的要浑然一体,不能有凑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要自然,架构要合理。明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你就不能拿一块木头当大梁。明明写的夏景,你非要扯上梅花,这样就是凑的功力不够。
那么如何才能凑出好诗词呢?
这就要求你在创作之前要做好如下几点:
1.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