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临终前对别人都有交待,为何对薛宝钗只有一声叹息?
你好,我是国风
我觉得这是意在表达老太太虽然以家族的利益支持的金玉良缘,但她骨子里还是怀念木石前盟的。(在这里金玉良缘影射了满汉一体,木石前盟影射了华夏之盟)!
老太太将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送玉”。原文是这样写的:且说次日宝玉、宝钗同起,宝玉梳洗了,先过贾母这边来。这里贾母因疼宝玉,又想宝钗孝顺,忽然想起一件东西,便叫鸳鸯开了箱子,取出祖上所遗一个汉玉玦,虽不及宝玉他那块玉石,挂在身上却也稀罕。在这一段,却是借着鸳鸯之口映射出了一个现事:“这件东西,我好象从没见。老太太这些年还记得这样清楚,说是那一箱什么匣子里装着,我按着老太太的话,一拿就拿出来了。老太太怎么想着,拿出来做什么?”作者为什么突出这一段话呢?随后贾母道出了原因:“你那里知道,这块玉还是祖爷爷给我们老太爷,老太爷疼我,临出嫁的时候叫了我去,亲手递给我的。还说:‘这玉是汉时所佩的东西,很贵重,你拿着就像见了我的一样。’我那时还小,拿了来也不当什么,便撩在箱子里。到了这里,我见咱们家的东西也多,这算得什么!从没带过,一撩便撩了六十多年。今儿见宝玉这样孝顺,他又丢了一块玉,故此,想着拿出来给他,也像是祖上给我的意思。”
随后便是叫了宝玉来,赐予他这件东西,宝玉接过来瞧了,只见它有三寸方圆,形似甜瓜,色有红晕,甚是精致。相之于宝玉自己那块放在婴儿口中的玉。这块实在太大了,而且粗蠢,貌似绝不可能挂在脖子上的东西。
但是贾母还是把这块玉赐给了他。我们读红楼了解一段,早在85回贾宝玉给北静王拜寿。北静王赐给他一块儿仿照的通灵宝玉。宝玉回来之后拿给贾母看,大家看着笑了一会儿。贾母说:你那块玉好生带着吧别闹混了。可见这两块玉非常的相似,而且也因为是北静王所赐。这块玉是不可能被随便扔掉的。一定是好好收藏着的。
等到宝玉的玉丢失,万般搜寻无果。贾母却把一块不能挂的汉玉给了他。把北静王这块极为相像的***通灵玉只字不提了。所以前面鸳鸯那段话对这段故事起到了反证作用,60多年前的一块玉贾母尚然精确的记得,只过了一年的那块儿通灵玉贾母怎么可能忘掉?所以作者是用鸳鸯的话佐证了贾母不是忘掉了北静王的玉,而是不愿意宝玉去挂这块儿虚妄的***东西。
最终表达了贾母的意愿,希望宝玉时刻记得“汉玉”,即汉家王权。不要因为满清惑人肮脏的***虚华而沉迷于内。
贾母赐玉之后,立即就病,很快就死了。在临死前看着宝钗的一声叹息。应该也是对虚妄的金玉良缘的一生哀惋,也是对这毫无意义的金玉良缘之下的家族命运的万般忧虑所至!
叹息这孩子命不好,贾府没落了,宝玉不爱她,还痴呆了,而她做为少奶奶还得接受这一切,做新生代的年轻女性,没人会像宝钗这么伟大的,贾母叹息是因为对宝钗有愧疚,但为了整个贾府的未来也是无奈,她想说内心的话终究说不出口,只能叹息。
贾母临终对薛宝钗的这声叹息,其内容着实丰富。笔者试言之:
第一:贾母觉着和薛宝钗没什么深厚的情义和必要要去叮咛她。
薛宝钗原来是贾家的亲戚,成为宝二奶奶时间也很短,作为孙媳妇伺候她的时间也短,和她并没有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虽然宝钗在贾府生活了多年,但只是以亲戚的身份在客居,既没有孝顺贾母的义务,贾母也没有教养宝钗的责任。虽然这样,贾母还是忍不住敲打了宝钗几次,表现出了对宝钗的不满。所以以感情而论自然没什么要和宝钗说的。况且宝钗已然和宝玉婚配,自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宝玉好,宝钗自然不会受苦,宝玉要是落魄了,宝钗也当然要同甘共苦。
在这点上薛宝钗和王熙凤迥然不同。王熙凤当孙媳妇和内管家多年,操持贾府的家务生计,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得力助手,深得贾母的信任喜欢。虽然王熙凤干了好多德行有亏的事,但对贾母那是千依百顺承欢膝下没的说,所以贾母临终还要叮咛嘱咐,可见确实感情深厚。
谢谢邀请
小说《红楼梦》最大的遗憾是作者曹雪芹穷尽一生未完一部鸿伟巨著,只留下前八十回。虽然续写的《红楼梦》版本不少,但是只有高鄂续写的与作者原意相近,所以合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
我个人依然认为,无论是才情,还是文笔功底,高鄂依然比曹雪芹逊色不少。
贾母是贾府辈分最高的老太太,知书达礼,丰富的生活阅历,孕育最会洞察人心,预知事情发展的轨迹。
林黛玉和贾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两个人都深爱对方,但是,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就是因为身体健康的问题,以致于王夫人,贾政,选择了薛宝钗,父母主观的善意,偏偏寒了林黛玉的心,以致于命归黄泉,也彻底地伤了贾宝玉的心。
临终前,贾母唯独对薛宝钗一声叹息,是对两个人错误的姻缘,一种无奈的表白,也为两个人的命运感到不公……
谢谢邀请!
贾母是贾府最有生活经验的老太太,也是见过大世面,享受过大富贵,看透了人世,看透了人生的老太太。
这也是尽管贾府已经开始衰败,可贾母老来生活依然轻松潇洒自如的主要原因。
因为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让她明白了兴衰成败的道理,也让她明白这个世界上属于你的东西一定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东西就算勉强得到也不会有好结果,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她临死前对别人都有交代,唯独对宝钗只有一声叹息。
叹息什么呢?
只能是宝钗和宝玉的婚姻了!叹息宝钗费尽心机得到了她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结果一定不会好。颇有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意思。
薛宝钗是商人的女儿,才貌双全,志向高远,她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给皇帝当小老婆,从而带动薛家继续繁荣昌盛。
如何看待薛宝钗的心机?
《红楼梦》中对黛玉爱上,人们都持同意肯定的,对黛玉都是赞的为多。而对宝钗爱宝玉,许多人都持反对意见,都认为宝钗是横杠子***去的。认为宝钗不是真爱宝玉的,是看上宝玉家的财产了。为何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因为书中的宝钗也大有心机了。
宝钗是是商人女儿,因为父亲早亡,唯一的兄弟薛蟠又不成器。她自幼便能分担母亲的忧劳,见的事多了,经历多了,所以从小便有经济头脑,心机敏捷,才智过人。有心计,很正常的。
自从来到贾府后,在那种环境里,她本能的做事小心起来。所谓的‘’不干己事不开口,摇头一问三不知。"这与黛玉进府后不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两个人简直异曲同工。
人们争议最大的是滴翠亭无意偷听两个丫鬟的私房事后,用扑蝶发出声音、追问林姑娘藏到哪去了这件事,嫁祸黛玉。足见宝钗的心机藏奸。古时候,千金小姐偷听别人谈话,这事传出去是很伤自尊的,如果被对方知觉,双方也不好看了。就当时那环境中,不知换成别的小姐们,会如何应对?宝钗的做法,虽然牵扯到黛玉,但很自然,不见得是其狡诈藏奸的本性。
风雨夜探望黛玉,两个少女寒夜恳谈私房话,黛玉剖肝沥胆的把心窝里了藏着的都说出来了。从此,她们两个竟如知己般相知相惜了。有许多人凭此断定宝钗藏奸。试问,藏奸,能做出如此坦诚吗?而且,她对黛玉的病症分析用燕窝很符合中医诊疗,偷偷从自己家送燕窝之举,也很坦诚的。其实,这正是因为宝钗的真诚,不然凭黛玉那"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敏感,会看不出来?
湘云的螃蟹宴,是在宝钗的支持下搞起来的。湘云的苦楚和为难,只有宝钗知觉并支持,令湘云感到暖心暖肺。邢岫烟的月钱被亲姑妈扣了去,连衣服都拿去当了,宝钗知觉了暗地里处理好了。她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宝钗暗地里雪中送炭。她感动不已。
因此,宝钗的心机是真诚还是藏奸,得从其所处环境中分析。上面几件主要事情,宝钗的心机一目了然,做法也值得肯定的,她的做法是基于她所处的环境的,如果有些事情明公正道,会给姨娘家带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她处理得很妥贴。这个冷面牡丹,其实是外冷内热古道热肠的挺可爱。不然曹雪芹不会把她的判词定为‘’任是无情也动人"。许多人总把她定性为藏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插入宝黛爱情中且最终获胜。
“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有的是高士的情怀,而不是心机。
书中对世俗看得最开的人,除了惜春就是她。她追求的是一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或者说是对这种无欲无求的渴望。因为,她才不在意对外物的追求。日常都着家常旧衣,也不爱花儿粉儿的,她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所以她才会才学超人,从看戏到悟佛再到绘画,她才是真正的杂学旁收,无所不知。所以她房间才会雪洞似的。这不是为了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做给贾母看。恰恰相反,她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更应该布置的热闹才是,毕竟老年人爱的是热闹而不是冷清。
她有的是真诚,你会相信吗?林黛玉误会她,刻薄她,她都不在意。反而真心对待林黛玉,化干戈为玉帛,林黛玉最终也明白了她的好心,把她当做唯一可以信任的人,连心事都告诉她。贾宝玉三番五次的抢白她,过后她也没有任何反应,还是待宝玉如常照旧。所以贾府上下的人才夸她,喜欢她,众女孩们把她当做大姐姐,亲近她。
她待人和蔼礼让,是一种随分从时,更带有一丝佛家的怜悯和慈悲。所以众人拿刘姥姥取笑的时候,只有她没笑。“山中高士晶莹雪”,更多的时候,她是高士,对生死看得淡然,所以对于金钏的死,她只是安慰王夫人几句,柳湘莲走失后,她安慰薛姨妈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这是对人生变化的坦然接受,而不是冷漠。
薛宝钗为人有心机、有城府,这是大家公认的。其实,在那个封建统治的时代,处于歌舞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境遇的薛宝钗,不如此也难以持家、为人、风生水起,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按现在的说法,她住进贾府,实因动机不纯。薛宝钗之所以进京,是为选秀女而来。说白了,本打算进宫的。最后,迫不得已才住进贾府的蘅芜苑。她的咏絮诗也表露了这一心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次,既然选秀无望,退而求其次。在薛姨妈的运筹下,就生出了金玉良缘的说辞,有意无心地就给宝黛之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成就了贾宝玉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伤心地结局。
红楼梦着力描写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即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林黛玉与贾宝玉性情相同,有共同语言,当然也是贾宝玉的最爱。而薛宝钗在书中是那样的知书达理,贤淑温柔,美丽动人,八面玲珑,是长辈眼中的贾宝玉的未来老婆的最佳人选。林黛玉虽然美丽聪慧,但性格刁钻,又爱哭哭啼啼,身体不好,最大的问题是她家道中落,已经不是贾家理想的媳妇人选了。所以,宝玉与宝钗的婚姻首先是长辈的安排,也是门当户对的结果。
如果说薛宝钗没有心机也是不可能的。她知书达理,关系***用娴熟,就如她在自己的诗中所说的那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足能说明她的心机与城府。但阴谋论还谈不上,要说阴谋论也是大人们的阴谋,红楼梦作者的阴谋。
薛宝钗到底"婊不婊”的,要看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才能定论。既然后四十回遗失,一切猜测都非正解,但薛宝钗富有心机,却是很明确的,且不说滴翠亭成功甩锅,但她平时行事有很多事情不能仔细推敲。下面略说几件以作引玉
一,宝钗在滴翠亭听人谈话,马上听出其中有小红的声音,并知其性格特点,这让人佩服宝钗对怡红院了解的透彻的同时,不能不多想,因为听声辩人这种事,仅凭他人的描述怕是不行的,若不亲耳听过,记忆再好也是枉然,问题是宝钗是何处听过,要知道小红只是怡红院中一个负责洒扫的三等小丫头。平时根本就见不到主子,若不是小红趁机斟茶,就连贾宝玉都没机会见到。宝钗若没有些心机,怎会如此留意怡红院,甚至连一个小丫头都不放过?
二,宝钗乐于助人,但仔细想一想她所帮助的人,可有一个是无用的?她帮过史湘云,成功的走进了贾母的眼,并且史湘云也成了拥钗的主力军,她帮袭人,袭人也是处处宣扬宝姐姐的宽容厚道,她把管理园子花草的好处给了茗烟的娘,茗烟是宝玉身边的长随,又深知宝玉禀性,与他娘打好关系绝无坏处。
三,宝钗被人评价"随分从时""藏拙守愚""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是在宝玉身边,她可曾藏过拙守过愚?可曾“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在赞同袭人指责宝玉不该大清早就去潇湘馆失了分寸时,可曾想到她也是大清早就从蘅芜苑跑到了怡红院也是有失分寸的行为?宝钗的表现,常常与她的人设相悖,却有一个好名声,若没有些心机,谁又会相信?
四,读者们都知道薛宝钗最后成功收服了林黛玉,可是薛宝钗是真的对林黛玉好吗?虽然他会黛玉送了燕窝,可这谁能说这不是她这是为了收服宝玉而埋下的伏笔?所以,宝钗不一定是心机婊,但有心机是一定的。
《红楼梦》中,贾府的败落,贾母要负多少责任?
贾母又不是慈禧,更何况就算是慈禧,也没必要为清朝的灭亡负全责,更何况只是一个小小的贾府。
所以,我个人觉得,贾母无须为贾府的败落负责。
有人说,贾母对子弟的教育不太成功,这为贾府的败落埋下伏笔。比如贾赦,老色鬼一个;贾政,不干正事,天天跟清客们混;从小放在身边养的贾宝玉,百无一用。
但事实上,对贾赦和贾政的教育影响比较大的并非贾母,而是贾代善。宁荣二府对男性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味打压,一旦犯错,就如审贼一般,甚至抡起棍子就是一顿毒打。《红楼梦》里通过人物对话,明确无误地透露了这一点。比如贾敬对贾珍的教育,贾政对贾珠和贾宝玉的教育,都存在这个问题。推算年龄的话,贾赦和贾政小时候,贾代善正值盛年,估计用的也是这家传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贾府子弟一旦摆脱了父权,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放飞自我,难担当家族重任。
还有一点,就是贾府学堂的氛围太差,这可能严重影响了男性子弟的成长。《红楼梦》里有贾宝玉和秦钟一起去上学的情节,可见学堂管理不善,藏污纳垢,子弟进学,学好学不会,学坏很容易。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学校教育贯穿人的整个童年,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至于对贾宝玉的教育,贾母虽然确有一定的失职,但隔代人看隔代人,感受已完全不同,再加上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贾宝玉的长相和气质与贾代善极其相仿,而且贾宝玉又是衔玉而生,十分罕见,所以贾母宠宝玉,也可以理解。
贾母要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一,对子女的教育有问题。母强子弱,是贾府的一大诟病。贾赦的龌龊,贾政的懦弱,贾宝玉的迷茫,形象十分鲜明。对于贾赦,贾母失之于宽,应该对其严加看管;对于贾政,贾母失之于严,应该让其放手参与家庭管理;对于宝玉,失之于溺爱,应该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二,对家庭主管的选任有问题。贾府这么大的摊子,竟然交给了私欲膨胀狐***虎威的王熙凤,不出问题才怪呢。正是贾母的偏袒,凤姐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搅的贾府周天寒彻。
第三,对家风日下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贾府被抄之后,贾母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她早就看出来这一帮子孙不是什么好玩意,早晚得出事。可她除了组织宴会,赏花吃酒,接待会见之外,没有见她有什么补救措施。
首先 ,贾母做为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和家长,对于贾府的败落肯定是有责任的,但究竟要付多少责任是需要客观评价的。现仅挑几个比较有争议的点来讨论一下。
毋庸置疑,贾母的排场的确和荣国府日渐衰落的实际情况不匹配,这和贾母出身世家,又经历过贾家最鼎盛的阶段,一些生活习惯不容易改变有关。再加上当家人的刻意隐瞒,导致她对家中真实的情况不了解,讲排场的行为没有得到收敛,也加剧了贾家败落的速度。
但说到讲排场,贾家上下谁都逃不了责任,贾赦做为大老爷,天天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因为要不到鸳鸯,从外面买了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嫣红,一花就是800两。贾政身边常年养着一批堆除了吹捧清谈根本就没有真才实学的清客。这棵大树早失去了活力,又养了一堆蛀虫,不倒才怪。
严格来说应该是对儿孙的纵容,但吊诡的是,贾家的男儿多不成器,但女子却都是出色的,不必说元春探春这两个拔尖的,就是木头一样的迎春和孤僻的惜春,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
比较一下夏金桂的家教就可以知道了,不是所有富贵人家都可以教导出这么出色的女儿的。而这些女孩都是从小跟贾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元春,是她亲手教出来的。所以老太基本的教育应该是没有问题。
那么那些男丁为啥都不成器?除了宝玉之外,贾府的少爷可都是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的,为何很多连基本人品都不过关?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所谓的“十年寒窗”上。
从贾府小学堂的混乱不堪不难知道,这些纨绔子弟究竟是如何读书的。而学堂的事,主要责任就在贾府历代的当家人身上,他们只是把学堂当作科举和维系富贵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尊师重教,自然请不到好老师,也就无法教出好学生。
所以在这点上,贾母有责任,但她管的了内闱,却管不了外面更大的污浊的天地。
贾母对宝玉的溺爱是人所共知的,那么人们只看到宝玉在贾母的庇护下,不爱读书,天天在女孩堆里混。但是难道不正是因为贾母的保护,才让宝玉的天性得以自由发展,否则宝玉恐怕在贾政的乱棍之下,也难逃一个早夭的下场。
况且,在贾母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宝玉,论人品,论才华,恐怕比那些上过学堂,读过书的贾府其他人要强多了。不爱读书,宝玉也不是文盲,只是宝玉无心科举,不愿和贾雨村之流同流合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