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写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借银子求救济,她念着贾府的恩情,今年收成好,多打了两担粮食,摘了些头茬儿的瓜菜让姑奶奶、小姐们尝尝鲜,于是就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了。刘姥姥对于大观园来说,是个陌生的客人。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可以用来描写。从陌生客人的角度写贾府的日常,更真实的反映出贾府的骄奢淫逸
首先贾母对平日里枯燥乏味的生活已经过腻了,听说刘姥姥带了些头茬儿大的瓜菜来,又正好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于是想邀请刘姥姥多住几日,陪贾母说说话。借此机会贾府上下也一起逛逛大观园。刘姥姥当然十分乐意。虽说刘姥姥是客,但毕竟是个穷苦的亲戚,贾府自然不用兴师动众。按照平日里家常菜的级别招待便可。就是家常菜的级别,那些精美的菜肴,各式的点心,对刘姥姥来说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王熙凤喂刘姥姥吃了一口茄子,姥姥愣是没吃出来茄子的味道。等王熙凤说了菜的做法,姥姥才感叹一个茄子要用十几只鸡来味,她们乡下人可做不了这个。刘姥姥在大观园算是开了眼了,贾府平常的日子对于乡下人来说都像是皇帝过的,更别提到了佳节庆典的时候了,估计刘姥姥做梦也想不到那种奢华。贾母是想借刘姥姥的贫苦处境,让子孙们感受到贫穷后的尴尬处境
其二是贾母作为贾府的大家长,还是希望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的,但贾府浩浩荡荡已近百年,纵使一百个不愿,也难免会有荣华富贵过后的穷困潦倒。贾母想借刘姥姥,让生在蜜罐中的子孙们看看穷困的样子,以后切勿再骄奢淫逸,更应好自为之才是。只可惜生在富贵中的主子小姐没有谁能了解贾母的苦心。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有人情味的一笔
《红楼梦》中的主子们虽说衣食富足,但都缺少人情味。对于丫鬟奴才缺少必要的尊重;对于那些有姿色的女子更是犹如衣冠禽兽一般。跳出大观园,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格格不入的角色,在穷困潦倒时受到贾府的救济,等到贾府没落了,也没忘之前的救济之恩。变卖家产救出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刘姥姥在大观园的一系列情节,也是为后来能施救巧姐做了一个铺垫。总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做的滑稽的表演,与大观园里的主子小姐所谓的“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刘姥姥诙谐幽默的逗乐了贾府所有人,这也是红楼梦成功的一笔!
《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其用意很深,曹老先生是把刘姥姥当做一面镜子,来折射大观园和贾家的气派和实力。
《红楼梦》里,通过社会最底层的目光,来反应出豪门深院的极尽奢侈生活,来折射出当时社会时代历史现状。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所见所闻,没有刘姥姥所作、所为、所言,《红楼梦》一书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嚼头,是不是就会缺少很多寻味。
所以说,《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把刘姥姥当做镜子的化身,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谢谢问的好!启发我思考🌺🌺🌺🙏
我目前思考的这几点:
我觉得一个是平民意识,以贾宝玉来看吧,贾宝玉有民主平等的先进观念,他给丫鬟喂药试水温 ,这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非常难能可贵,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说明作者也是一位很有勇气,能够活出自我真性情,有社会进步思想的有识之士。不仅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宝玉也到过郊外去看望过回家探亲的袭人家。
贾宝玉初见秦钟的时候,宝玉就叹息。偏偏这样的人才,人生知己生在寒门,而无法结交,密切往来。刚见面宝玉就有这么一种悲叹,《红楼梦》作者是把结果放在前面写的,红楼梦很多这种写法——剧透。作者知道结局事先就告诉了读者,同样是在课堂上演武打剧,碟飞笔舞,命丧黄泉的是青春年少的秦钟,而另外一边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从这里说明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对阶层的压制和迫害。
再者既然写刘姥姥,那刘姥姥带来的是什么呢?刘姥姥的纯朴,为大观园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散发泥土的芳香,接地气。而纯朴善良的刘姥姥,知恩图报,增加了互相之间的连接力,从小说开始的很早第六回,一直到尾声都见到身板硬朗的刘姥姥进出大观园。
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也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照,刘姥姥善良纯朴,但是她也坦诚直言说到老太太活动少,所以经不起折腾。还有也说到王熙凤的女儿生在这富贵人家过于娇生惯养,所以小的时候动不动爱生病。王熙凤对刘姥姥都是很有敬意,说刘姥姥见得多,真诚请刘姥姥取的巧姐的名。贾宝玉也到郊外去看望过探亲的袭人家。
还有一点,刘姥姥实际上也是在大观园金钗死的死、远嫁的远嫁,是大观园悲剧的一个出路。贾环输了钱,窜掇贾芸合谋卖掉巧姐换钱使,趁着贾宝玉和贾兰赶考,贾政护送贾母灵柩,和贾琏,贾府大男人们都不在家,开始“下黑手”,幸亏刘姥姥及时将巧姐救出火坑。大观园反映一个社会缩影,险恶、勾心斗角套路深,还是回“淳朴的乡下”这根救命稻草。
红楼梦写的十二钗和大观园的青春少女可以说命运都不济,都是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却有一种力量和希望,不沉沦。红楼梦最主要的一条线,宝林的爱情悲剧,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是在天上掌管的花神看见林黛玉。描写林黛玉的形象,生生死死不会消亡,《红楼梦》的悲剧也散发出一种美的希望。正如刘姥姥在地陷一隅勾心斗角,无恶不作的大观园子弟中透出一缕人性温暖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