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来形容中国八大菜系,它们分别对应哪种武功?你怎么看?
蟹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共分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
如果用金庸***里的武功来形容八大菜系,那么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说。
(九转大肠)
答主觉得张三丰的太极拳正好符合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特点,而且属于道家内功,绝对正宗。
(太极张三丰)
1鲁菜~九阳神功。至阳至刚,将天下之食材,味道融于一炉,翻炒出大师的底蕴!
2川菜~四川唐门,招法辛辣,***,更有辣椒,麻椒独门暗器,抓人食欲于无形!
3粤菜~降龙十八掌。一招贝龙在天,蛇,鼠,鱼,狸无一幸免。
4淮扬菜~***。***天地食材之精华,集灵洞,玉床,琵琶神髓修炼而成。讲究阴阳互补,乃恋爱中双修大术。
5湘菜~奔雷手,排山倒海,巨辣滚滚!瞎逼放!
6闽菜~
7徽菜~
8浙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用金庸***中武功来形容中国的八大菜系,武功和菜系这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不过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好像还真有点相似的地方。中国的菜系是由于一定的气候、历史、地理、物产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逐渐演变而成的具有独特风味及烹饪技巧的地方菜肴体系,就跟武功一样,具有特定的门派和招式特点。今天就来说说如何用金庸***中的武功来形容中国的八大菜系。
一、粤菜,粤菜的特点是清新淡雅、花色繁多、善于变化、选料精细、鲜而不俗,在烹饪技巧上擅长炒、烩、煎、炸、炖等。用来形容粤菜的武功是张***的绝学,太极剑。太极剑收放自如,刚柔并进,汇集阴阳两极之气,圆转如意,轻灵脱俗、正如粤菜的清新典雅,高端大气。
二、川菜,川菜口味香浓并重,鲜辣醇厚、色彩分明,五味俱全,善于小炒,蒸、烤、收汁较浓,辣味十足。用来形容川菜是武功是我萧某人的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音响一出,谁与争锋。此功乃是乔峰的绝学,降龙十八掌招招威力无穷,具有无坚不摧、刚劲猛烈的特点,每一掌打出都具有龙吟虎啸之势,非常适合川菜的醇厚和香辣,刚劲猛烈的降龙十八掌正如重庆火锅一般鲜浓给力。
三、鲁菜,鲁菜特点是突出本味,具有鲜嫩,味纯,清香,用料优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烹饪技巧上善于爆、调、烧、炒、讲究火候运用。在金庸武功中,大理段氏绝学六脉神剑用来形容鲁菜最适合不过了,六脉神剑是将内力于指尖激发出去,以气走剑,***于无形,类似于科幻电影中激光枪,指哪打哪,威力无穷,正如鲁菜的精准火候以及善于爆炒的技巧。
四、淮扬菜,苏菜的特点是讲究形,刀工,口味清淡平和,烹饪技巧在于造型和刀工的讲究,善于焖、炖、调汤。在金庸武侠中,我认为唯有独孤九剑方能对应苏菜那完美的刀工,此剑法为剑魔独孤求败所创,无招胜有招,遇强则强,可破天下门派剑法,这样完美的剑法用来形容苏菜是最好不过了。
五、浙菜,浙菜清鲜脆嫩,菜式精巧,鲜味十足,在技巧上善于溜、蒸、炸。用来形容浙菜的武功是玉女素心剑法,因为此剑法中每一招都蕴含着杨过和小龙女之间韵事,剑法轻盈飘逸,精美绝伦,用来形容浙菜的精巧是十分切合的了。
六、湘菜,湖南菜系跟川菜有几分相似之处,以酸辣为主,特点是油多,口味多变,香辣,而烹饪技巧则是煨最为出名。所以对应的武功是易筋经,此功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来增强内力,对应湘菜的煨技上面,小火慢炖,最后出来的就是精髓和精华。
七、闽菜,福建菜系主要讲究鲜,以海鲜烹饪尤为丰富,注重色美,味鲜,其中的“糟”独具特色。对应的武功是黯然销魂掌,黯然销魂掌乃杨过独创绝学,凭借这一招打败金轮法王,为什么要用来形容闽菜,那是因为那个“糟”字,糟是将食物放进容器中,正如杨过在自以为失去小龙女后自我独处,自我封闭,黯然伤神的情况下悟出黯然销魂掌。
八、徽菜,徽菜的特点是酥和香,重火工,擅长烧、熏、蒸,选材朴实。对应的武功是铁掌,为什么说是铁掌呢?因为此功虽不及降龙十八掌般威力无穷,但是也不可小觑,而且非常的实用,对应徽菜的选材朴实最好不过,虽然铁掌水上漂为人不朴实。
你对茅奖获奖作品,金宇澄的长篇***《繁花》的叙事语言有怎样的看法?
对于***创作的分析,外在形式上的东西,最容易引发争议。
譬如语言,譬如结构,譬如线索,譬如开头,譬如结尾。
而真正构成血肉的东西,真正的整体的反映,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摸索到其中奥妙。
这导致一个有趣的结果:对于伟大***的研究,连篇累牍,却诞生不了多少真正伟大的评论家。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盲人摸象的效果吧。
***家使用的语言,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繁华》是金宇澄的沪语写作。用他自己的说法是用“上海官话”实验写作。
“这个实验做到大概十万字的时候,我慢慢地把母语写作熟练起来。”之后就是把方言转化为“上海官话”。“这本***是一个江南语言的写法,这个方言又被我改良了。”
金宇澄为什么要用方言写《繁花》?谈谈《繁花》中的方言艺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也最讲究说话的艺术。有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这是指一个人的话对他人的影响,也有人讲"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将说话的本事与人品挂钩,可见说话是一门大艺术。说话有好坏之分——反正话、俏皮话,亦有地域之辨,若以江湖武功来论,北方人骂人如狮吼功,声声见血,半分情面不留,南方人骂人如唐门暗器,绵里藏针,话中带刺。而在广阔的南方地域中,上海人说话又是一绝,这在金宇澄的《繁花》中就可见一斑了。《繁花》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上海弄堂里的故事,金宇澄在北方乡土文化如火如荼的潮流中为日渐式微的上海文化呐喊,书中的上海语言文化将此书推至炙手可热之处,甚至被拿来与《红楼梦》和张爱玲比肩。
1、 女性的特定称谓
祖国南北,一江之隔,地域的差别不知不觉间造就了文化的差异,上海临海,海洋业发达,口头上便有许多与海相关之物,金条被上海人称为"黄鱼",简单一词占尽了形状和颜色两全,还带些贵气,使人不觉联想到装潢精美的复式阁楼角落里的一只只樟木箱。有鱼便有蟹。上海人称女人别出心裁,为"蟹"。老女人叫"老蟹",漂亮女人叫"枫蟹",顶漂亮的便叫"好枫蟹",而"玉蟹"有"玉",听起来极好,却恰恰相反,指的是又老又难看的女人,但有钱,财富多,可见这"玉"字前缀只是证明钱多了。与"蟹"相比,"樱桃"则听起来温婉得多。女人嘴巴能说会道称为"樱桃尖",一句不会讲称为"樱桃钝",两个女人相吵称为"斗樱桃"。以"樱桃"喻女性之口是有迹可循的。白居易家中有妓名"樊素",小口如樱桃,因此他在诗中写道"樱桃樊素口",后人流传下来便以"樱桃小嘴"赞扬女性。上海人称呼小姑娘则为"乖囡"或"小囡囡","囡"有小孩之意,也可称呼男孩,但久而久之便成了女孩的专属,男孩则用"囝"来代替了。还有较为俏皮的称呼便是"小娘皮",是长辈女性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的称呼,疼爱中还带些厌恶,感情饱满而复杂。除此之外,"花瓶"便是略带着贬义的称呼,意思与如今无太大差别,指的是外表好看但徒有其表的女性。
2、 尖刻的骂人之语
上海方言中有许多略显尖刻的辱骂之语,细究起来也颇有门道。上海人骂人为"赤佬""小赤佬","赤佬"一词原本是指旧时穷人家死了人买不起棺材只好用草席一卷埋掉,曝尸荒野被人看到会被当做不吉利之事,长期沿用下来便成了骂人的话,一除胸中晦气。将生死之事与辱骂联系起来似乎并不是个例,《繁花》中有许多骂人之语都是与死亡紧密联系的,骂人"老棺材",相当于北方话"老不死的","挺尸"则有"等死"之意,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恐怕没有什么话比将人和死亡联系起来更恶毒的诅咒了。就骂人而言,比"赤佬"更甚的是"瘪三"一词,如果说"赤佬"是普世意义上的骂人之语,***都可骂得,那"瘪三"指的则是城市里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是辱骂里的下等词。"瘟生"是另一个高频出现的贬义词,是吴语里常用来骂人的话,骂男孩子居多,没什么口头标准,只作出气之用。巧合的是,李碧华曾在***《胭脂扣》中写到***如花决定"找个瘟生,斩之",这里的"瘟生"则不同于上海话中的意思,指的是冤大头了。上海人骂人是十分刁钻的,除人以群分,以尖刻之语概括外,也为某种行为做概括。吴语称人出轨为"外插花",这与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不谋而合之意,该诗句并无出轨的本意,而是后人根据字面意义进行的歪曲解读。更恶毒的例如"嚼蛆(胡说)"之类便是小弄堂里市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了。